2025年3月24日,密封科技披露接待调研公告,公司于3月21日接待广发证券、西南证券、上海途灵资产管理、承珞资本、英领私募基金等29家机构调研。
公告显示,密封科技参与本次接待的人员共1人,为财务负责人、董事会秘书公维军。调研接待地点为电话会。
据了解,密封科技公司在2024年的业绩增长中,营业收入达到52681.42万元,同比增长2.84%,净利润8189.97万元,同比增长13.18%。公司通过降本增效、技术突破和市场开拓,实现了金属涂胶板产销量的高速增长,收入占比达到15%。金属涂胶板作为公司的战略产品,有望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垫片产品的单车价值量因车型和发动机类型而异,新能源车型的单车价值量相对较低。公司在数据中心的柴电业务中,由于大缸径柴油机密封垫片需求增加,单台价值量较高。在新能源车板块,公司已与多家头部车企合作,实现量产配套供货,并计划进一步扩展到电驱系统、氢气发动机等领域。对于2025年的经营预期,公司预计在经济政策的支持下,商用车市场将稳中向好,特别是重卡市场预计有10%以上的增长。公司将继续提高市场占有率,开发新市场,并实施降本增效策略,以实现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据了解,密封科技公司的金属涂胶板产品在2024年实现了7909.83万元的收入,同比增长62.66%。公司计划加快募投项目建设,提高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预计第二条金属涂胶板生产线将在2025年下半年完成调试与试生产。垫片产品的单车价值量因车型和发动机类型而异,新能源车型的单车价值量相对较低。公司在数据中心的柴电业务中,由于大缸径柴油机密封垫片需求增加,单台价值量较高。在新能源车板块,公司已与多家头部车企合作,实现量产配套供货,并计划进一步扩展到电驱系统、氢气发动机等领域。对于2025年的经营预期,公司预计在经济政策的支持下,商用车市场将稳中向好,特别是重卡市场预计有10%以上的增长。公司将继续提高市场占有率,开发新市场,并实施降本增效策略,以实现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据了解,密封科技公司在2024年的垫片毛利率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会计政策变更,将垫片质量保证金计入营业成本。公司将密切关注原材料市场变化,通过战略性集中采购和招标采购等方式提高议价能力,合理控制原材料存货储备,降低采购成本,以减少原材料价格波动对公司的影响。公司产品在机器人领域暂无应用。
调研详情如下:
活动期间谈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二、公司2024年度主要经营情况交流。
三、交流的主要问题:
1、2024年业绩增长,利润增幅超过收入增幅的原因
答: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2681.42万元,同比增长2.84%,净利润8189.97万元,同比增长13.18%,扣非净利润7831.72万元,同比增长14.35%。其中密封垫片类产品(包括密封垫片和隔热罩)实现营业收入39,396.72万元,涂胶板类产品实现营业收入7,909.83万元,纤维板类产品实现营业收入2,751.38万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4.64%、62.66%、6.19%。全年商用车市场下滑,产销分别完成380.5万辆和387.3万辆,同比分别下降5.8%和3.9%,导致垫片产品略有下降。而密封材料板块的增量主要来源于金属涂胶板,公司通过持续不断地研发创新、技术攻关,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2024年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公司积极开拓市场,金属涂胶板产销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利润增幅较大的主要原因,除了本年度享受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计入其他收益460万以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司采取一系列措施实施降本增效,有效对冲商用车市场下滑对垫片产品的不利影响,保证了利润稳定;二是金属涂胶板产值收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超过50%,生产线产能充分释放,产量大幅增长,在规模效应下,产量提升单位成本降低,产品毛利率明显增长(提高了5个点以上),对业绩贡献较大;三是年度内原材料价格较为平稳,未对生产成本造成不利影响。
2、金属涂胶板目前的收入占比及未来业务发展情况
答:金属涂胶板2024年实现收入7909.83万元,同比增长62.66%,收入占比15%。金属涂胶板在密封领域及刹车系统的减震、消音领域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国内高端市场大部分由进口产品所占据。公司的金属涂胶板是以不锈钢等金属材料为基材并搭配丁腈橡胶、氟橡胶等为涂覆层的一种新型高性能复合材料,既可以用于制造高端发动机密封垫片、变速箱密封垫片、压缩机密封垫片以及通用汽油机密封垫片,还可用于制作汽车刹车消音片、卡簧,其面对的下游行业不仅仅是商用车,而是整个汽车行业,如刹车系统的消音与卡簧,面对的是所有盘式刹车系统的汽车、新能源车,除了每年的几千万辆新车需求,还有市场保有量几亿辆车的维修市场,未来市场空间远超柴油发动机密封垫片。因此作为公司未来的主要战略产品之一,公司通过持续不断地研发创新、技术攻关,2023年度以来实现多项技术突破,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价格和服务相对进口产品更有性价比,因此2023年度金属涂胶板产品收入同比增长43%,2024年销售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同比增幅达到62.66%,未来有望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目前金属涂胶板市场需求饱满,现有产能已经充分释放,公司将加快募投项目建设,尽快提高产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目前公司的第二条金属涂胶板预计25年上半年完成基建与设备安装,下半年完成调试与试生产。
3、垫片产品的单车价值量多少?
答:目前公司不同主机厂、不同车型的气缸盖垫片和附属垫片,尺寸、技术难度差异较大,单片垫片的价格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应用于国内柴油六缸机单车的整套垫片价格平均在二三百元,国际品牌的单台车的整套垫片约三四百元,但目前并不是全部车型都能实现整套供货。新能源车混动、增程车型气缸较小,单车价值量会低一些。随着新燃料发动机的不断发展,天然气发动机、甲醇发动机、氢气发动机未来都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因新燃料发动机的密封难度更高,单车价值量有望提升。
4、数据中心的柴电业务情况及单台垫片价值量
答:公司密封垫片客户群覆盖国内超过80%的柴油主机厂,涵盖了潍柴控股、中国一汽、中国重汽、上汽集团、长安汽车、康明斯等大型发动机制造厂商旗下主流品牌。柴油机覆盖汽车、工程机械、船舶、电力等领域,应用广泛。数据中心的备用电源通常采用柴油发电机,大部分为大缸径柴油机,今年以来的大缸径柴油机密封垫片的需求增量较大。但因船、电、工程机械等领域的柴油机型有重叠,客户有多少柴油发动机用于发电机组,公司没有统计数据。发电业务的柴油机通常有大缸径、多缸、大马力等特点,因密封难度高,通常采用单缸单盖,因此单台柴油发电机会配套多片密封垫片,单台价值量比燃油车要高很多。如果未来数据中心柴发业务大幅增长,将会为公司带来正向积极影响。
5、公司在新能源车板块业务开展情况?
答:这两年公司持续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力,与多家新能源头部车企在新能源增程、混动车型等多个品类实现量产配套供货,新能源混动、增程车型密封业务增长较快。后续将继续加快新能源车密封领域布局,除了增程器的发动机密封以外,将向电驱系统、氢气发动机、甲醇发动机的密封制品及附属垫片方面延伸。
6、公司2025年的经营预期
答:商用车方面,2024年由于投资减弱加之当前运价依然偏低,终端市场换车需求动力不足,商用车市场表现相对疲弱。全年商用车产销同比分别下降5.8%和3.9%。其中重卡市场累计销量90.17万辆,同比下降1.03%,燃气类和新能源重卡销量增幅较高,但柴油重卡市场降幅较大,市场整体需求表现并不理想。2025年我国经济工作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有利于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随着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出台,深化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经济预计会延续回升向好态势,特别是设备更新、以旧换新等政策的出台,政策组合效应不断释放,将会进一步释放汽车市场潜力,对商用车市场特别是重卡市场形成利好,全年有望实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加上国三国四加速淘汰、油气价差持续高位等,物流、城配、工程需求等都将利好重卡市场,预计重卡市场会有10%以上的增长。随着客户对质量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汽车零部件市场竞争的加剧,供应商集中度也越来越高,公司凭借在柴发密封垫片细分行业的竞争优势,在存量市场上的市占率越来越高,存量市场份额也将稳步提升。另外发电、船舶等柴发市场需求旺盛,全年有望带动垫片市场需求增长。金属涂胶板新线今年完成安装调试,预计明年才能释放产能,老线全年保持满产状态,预计销售收入仍能保持两位数增长。2025年,公司将继续做好生产经营工作,努力提高现有市场占有率,持续开发新市场、新行业、新客户;继续实施降本增效,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提升运营质量、提升人均效率、提升盈利能力,实现公司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7、公司产品在机器人领域有无相关应用
答:机器人领域目前暂无应用。
8、24年垫片毛利率相比以前年度下滑的原因
答:2024年原材料价格相对稳定,没有对成本造成不利影响。公司根据会计解释第18号进行了会计政策变更,从24年1月1日起,将每年计提的垫片质量保证金计入营业成本,并采用追溯调整法,调整了2023年比较财务报表相关项目列示。同一口径下,公司密封垫片的毛利率较 2023年下降0.14%,略有下降。下降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年降政策,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施降本增效,有效对冲了年降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
9、原材料价格波动对公司影响较大,公司有什么应对措施
答:公司主要产品的原材料为不锈钢、镀铝板、镀锌板等,大宗物资采购价格的上涨,将直接导致公司成本上升、毛利率下降、盈利空间缩减等风险。公司将密切关注所需大宗物资原材料市场变化和价格走势,通过实施战略性集中采购和招标采购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整体议价能力,合理控制原材料存货储备;同时加强原材料供应链管理,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将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降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