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2

评论

1

6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注意!你拖延的原因与童年创伤有关

倾听内心的声音 探索灵魂的隐秘
【四类“拖延”背后的童年创伤解读】
“活人微死”的生命状态
❌童年创伤破坏多巴胺分泌功能
🚫重复童年时期的逃避模式
⛔️熬夜刷视频、拖延行为
✅应对:
觉察情绪:感到无聊或拖延时问自己:“我在逃避什么?”
小步行动:从微小的事情开始,比如每天只做5分钟的任务。
重建奖励机制:完成小任务给正向反馈,如奖励一杯喜欢的饮料。
重复性的“自我攻击”模式
❌父母否定的声音被内化
🚫大脑自动化宕机
⛔️面对想做的事也会失去信心
✅应对:
挑战负面信念:出现“我做不到”的想法时问自己:“这是谁的声音?”
记录成功:每天记录做得不错的事情,从小的成就重建自信。
寻求支持:与朋友或心理咨询师分享你的感受,打破孤立状态。
“替代父母”的补偿行为
❌童年时期被过度消耗
🚫长大后身心疲惫。
⛔️重要的考试或工作突然被迫暂停
✅应对:
设定界限:学会对过度索取说“不”,保护自己的情感能量。
自我关怀:定期给自己放假,做放松的事情:散步、冥想或旅行。
重新定义角色:不再是父母的“情感替代品”,你有权利过自己的生活。
对“犯错成本”的恐惧
❌害怕引发惩罚机制
🚫用拖延避免“失败=被抛弃”
⛔️做事耗时长久细节控无法开始
✅应对:
接受不完美:犯错是成长的一部分,没有人是完美的。
分解任务:将大任务拆分化解,分步完成,减少“完美”焦虑。
重新定义失败:失败是一种体验,帮助你认识自己。
🏥结语:打破拖延,从疗愈童年创伤开始
拖延不仅仅是懒惰或缺乏意志力,它可能是你童年创伤的一种表现。
通过觉察这些创伤、挑战内化的父母声音、重建自我评价体系,你可以逐渐摆脱拖延的困扰,找回行动的动力和生活的意义。
内容来源:@大脸猫喵心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