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卧室夜夜嗡鸣”,噪声污染治理须用科学“手术刀”

2024年年末,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某居民楼内,困扰居民两年的低频噪声悄然消散,涉事企业和居民均对当地生态环境部门的调解工作表示感谢。

据介绍,这个“卧室夜夜嗡鸣”的民生痛点,源于低层商业体餐饮排烟系统的结构性缺陷。烟道穿越居民楼时,商业段截面积(1.96m2与居民段(0.84m2形成3倍落差,诱发了文丘里效应。

所谓的文丘里效应,原理是当流体通过一个逐渐缩小的过流断面时,其流速会显著增大。“这条烟道情况复杂,改造难度大。”荔湾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首先,气流通过狭窄段时风速骤增,管道剧烈振动,噪声沿建筑结构直抵居民卧室;其次,随着商业体进驻的餐饮企业不断增加,风量越来越大;尽管企业多次加厚隔声层、更换设备,但“治标不治本”的改造致使问题愈演愈烈。居民生活长期受扰,投诉不断升级。

荔湾分局执法人员经过认真复盘,最终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执法人员介绍,前期为降低噪声加厚了烟道管壁,导致居民段烟道截面积被压缩至0.6m2,风速反而激增了30%;餐饮店增加导致排烟总量增加40%,截面突变处紊流强度提升35%,噪声传导更甚;此外,前期的治理过程中忽视了建筑结构传声,隔声改造仅针对空气传声,导致噪声污染一直未彻底消除。“噪声治理不是‘贴膏药’,必须用科学规律作为手术刀。”参与治理的执法人员得出结论。

面对无法更改的既有结构,执法人员多方寻找破题之法,企业也主动配合。首先,在风机上加装变频器,营业时段风机功率下调18%,夜间清洁模式转速再降25%,从源头削减振动能量;其次,对烟道商业段至居民段的变径处实施光滑过渡处理,消除截面突变,加装导流装置平抑紊流;最后,优化烟道支撑结构,采用柔性连接替代刚性固定,切断振动传递链。

经过一系列科学治理,居民家中持续两年的“卧室嗡鸣”终于彻底消除,企业排烟系统能耗同步降低20%,实现了降噪不降效。




编辑:吴雨桐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