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写点生活|回乡起屋

潮新闻客户端 林新荣

图片

谋划了四五年的房子,终于要动工了。每次回老家,站在那摇摇欲坠的老屋前,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它承载了太多回忆,却也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

老家的房子建于解放前,年龄比我还大。那是太爷爷在世时建的,砖木结构,共七间房。其中三间属于我家,另三间属邻居,中间是上间,全体共用。分家时,姑婆家分到了边间,我家在中间,一家一间半,另外还和姑婆家合用半个上间。那时,一大家子二十几口人挤在这几间房里,日子虽不宽敞,却也热闹。老屋前有道坛,后有菜园子,生活虽简朴,却也惬意。

自奶奶搬到马屿和我们一起生活后,老屋便空置了三十多年。门柱开裂,瓦椽腐朽,早已成了危房。每次回老家扫墓,我都会在老屋里驻足片刻,心里总有一股冲动:建新房吧,不然它就塌了,塌了清明就无从落脚了。于是,我开始搜集各种房子图片,琢磨着该把它拆建成什么样子。

然而,拆建的手续谈何容易。

首先是危房鉴定。我又是电话预约,又是催促,终于在两个月后等来了通知。预约时间虽长,鉴定却很快——像我家这样的房子,外行人也看得出问题,不用说专业人员了。半个月后,鉴定书就到手了。可到房管部门办手续,才发现需要的表格多得让人头疼:有的需要邻居签字,有的需要村委会盖章。我村里所里两头跑,前前后后花了一个月,才把所有材料备齐。等同意建房的通知下来时,已是半年之后了。拿着那份通知书,我和家人不由感慨万千。

接下来就是设计房子了。三间房子加上半个上间,我们每家可以建两间三层楼。这让我有些兴奋。住惯了商品房,我其实是挺渴望拥有一栋独立楼房的。平时积攒的一些玩石、字画、书籍也就有了容身之处。更重要的,是家里的祖宗牌位、香炉也有了安放之地。

一切都在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

图片

建筑工地。资料图。视觉中国。

地基浇好后,我们每天给它浇水养护。一个月后,工人开始扎钢筋、钉架子板,很快便迎来了第二次浇灌。因为是第一次建房,我们还特意请了监理。钢筋扎好后,监理来看了一次;水泥浇好后,他又来看了一次。监理提了一些整改意见,包工头却不以为然,甚至还和我们吵架。无奈之下,我们只好盯着他整改。好在看着楼层在一层层地拔高,心里泛上了一丝喜悦。

每一层从搭架子到扎钢筋、灌注水泥,差不多需要两个月。遇上天气不好,工期便会拖得更长。就这样,七八个月过去了,房子的水泥框架才终于浇筑完成。

拆了架子板后,粗壮的木梁子就架上去了。我们买了很多鞭炮,还摆了两桌酒席,宴请工匠师傅以示庆祝。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上梁。

接着就是砌墙,速度倒也不慢,只是泥水匠接了太多活儿,这里干几天,那里干几天,工期便拖了下来。这个工期我们差不多花了一个月。墙砌好后,我们就开始安装窗台、粉墙。经朋友推荐,我特意赶到仙岩买瓷砖,那里的瓷砖又多又便宜,我花了两万块钱就买齐了所有需要的瓷砖和地砖。

看着新房一天天变样,我的心里是喜悦的。

我的房子终于进入最后的装修阶段。经和朋友商量,我决定把冰心与吴山明先生的字放大,用青石镌刻,镶嵌在门口的左右墙壁上:一方是冰心先生题写林则徐的名句:“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另一方是吴山明先生题写我的诗:“径行六七里,八九十居家。”正堂悬挂着著名诗人车延高题写的“逸居”二字。这二字,既有安逸之义,也有心灵的闲适之意。匾下设一条案,案上张挂着两件手工仿品:一幅是齐白石四子齐良迟的寿桃,一幅是于右任的对联。于是我又在条案上摆放一件锦格儿与一块广西国画石,觉得太空,又放置了一尊木刻的观音立像。后来,我还购置了一套茶桌和一块大板。这块非洲大板长2.2米,宽1.2米,厚0.1米,非常重。运到家门口时,足足请了六个大汉才搬进来。各个房间均布置了一些书画作品,整个居所显得雅致又有文化气息。

为此,我还写了一首诗:

“房族千年此久居,潮高渡济晓烟疏。田庐试筑云江畔,闭户焚香惟读书。”

村落宁静,其实是非常适合读书的。

刚建好的那两年,我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回去。有时呼朋引伴,谈诗论文;有时则独自一人,静静享受着那一份宁静。渐渐地,生活的琐事多了,回去的次数也慢慢的减少了。

从跑手续,到最后的完成,我差不多花了一年半时间。虽然累,却也快活。我想,这不仅是一栋建筑的完成,也是一段记忆的延续,更是一段生活的重启。站在屋子前,我常常想,这房子既承载着过去的回忆,也寄托着未来的希望。或许,这就是“起屋”的意义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