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4

评论

9

26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孩子没规矩,爸妈记得趁早教育,不然将来会 “吃大亏”

文/婷妈

超市里,三岁男孩尖叫着踢翻货架,妈妈在一旁玩手机:“孩子还小,懂什么规矩!” 

图片

几年后,这个男孩在学校和同学打架伤人,被勒令退学。妈妈哭着说:“我以为他只是调皮……”

规矩不是束缚,而是给孩子穿上的隐形铠甲

1、公共场合的 “熊孩子”,输掉的是未来的入场券

上海迪士尼的 “玲娜贝儿事件”,曾让全网唏嘘

男孩猛扯玩偶衣服,工作人员提醒后,妈妈反而破口大骂:“不就是个玩具吗?” 后来男孩在学校因抢同学文具被孤立,妈妈却怪老师 “小题大做”。

蒙台梭利说:“建立规则意识的最佳时期,是 6 岁前的秩序敏感期。” 

那些在餐厅乱跑撞翻热汤、在图书馆大喊大叫的孩子,失去的不仅是他人的尊重,更是融入社会的 “通行证”。

图片

就像《教养的迷思》里写的:“没有边界的自由,终将变成人生的牢笼。”

2、家庭里的 “小皇帝”,种下的是自私的种子

小薇表弟的 “悲剧人生”

·表弟从小饭来张口,28 岁还让妈妈喂饭。

·结婚后要求妻子 “像我妈一样伺候我”,不到半年婚姻破裂。

·现在他逢人就说:“我爸妈从来没教过我要照顾别人”。

这让我想起心理学中的 “自我中心主义” 理论。规矩教育的本质是 “去自我中心化”—— 让孩子知道 “玩具要分享”“打断别人说话要道歉”。

图片

就像《正面管教》里的 “家庭会议”,通过制定规则让孩子明白:爱不是无条件的迁就,而是有底线的包容

三、学校里的 “特殊生”,缺失的是敬畏之心

同事阿林的班级曾有个 “规则破坏者”

·男孩上课随意走动,老师批评他就摔书

·阿林没有请家长,而是让他当一周 “纪律委员”

·当他发现自己管不住同学时,突然哭着说:“原来遵守规则不是胆小”

这让我想起教育家陶行知的 “四颗糖” 故事。

图片

最好的规矩教育不是说教,而是体验。让孩子参与制定班规、轮流当值日班长,比 “你必须听话” 更有效。

敬畏之心不是天生的,是在一次次 “被尊重 + 尊重他人” 的互动中养成的

写在最后

教育专家李玫瑾曾说:“孩子 6 岁前,父母的话是黄金;12 岁后,父母的话是垃圾。” 规矩教育要趁早,更要讲究方法:

·2-3 岁:用绘本建立秩序感(如《大卫上学去》)

·4-6 岁:通过游戏制定规则(如 “红灯停绿灯行” 角色扮演)

·7 岁 +:让孩子参与家庭规则制定,学会承担后果

那些觉得 “孩子还小” 而纵容的家长,终会在某个时刻明白:小时候不教孩子守规矩,长大后社会会用更残酷的方式教他做人

图片

就像老话说的:“小树不修不直溜,人不修理哏赳赳。” 趁早给孩子立规矩,才是真正的富养。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alan,国家认证育婴师、家庭教育讲师,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长。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1:00
豆包AI工具,一分钟快速上手,免费使用!
广告豆包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