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年第二只发行失败基金“花落”申万菱信远见成长,募集期限届满未能满足基金合同规定的条件。
2.该基金由仅有一年投资管理经验的龚霄担任基金经理,其任职回报为-2.88%,业绩表现不佳。
3.申万菱信远见成长与许多基金的投资方向和策略高度雷同,缺乏特色,导致投资者信心降低。
4.由于申万菱信在渠道销售、品牌建设、主动权益投研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基金发行失败。
5.目前,申万菱信董事长陈晓升面临严峻挑战,需要在短期内改善公司业绩,以挽回投资者信心。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文/虚竹
今年以来,股市回暖明显,交投活跃,每日成交金额经常在万亿以上,新基金的发行也越发活跃。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15日,今年共发行了38只混合型基金,合计发行规模为134.79亿元,平均单只基金的发行规模约3.55亿元。
然而,在这种全市场升温的背景下,募集了3个月的申万菱信远见成长,却意外地发行失败了。
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申万菱信又出了什么问题?
01 启用新人挑大梁,谁料市场不给面子
上周末,申万菱信基金一则混合基金募集失败的公告,引来投资者们的广泛关注。根据公告显示,申万菱信远见成长于2024年12月16日开始募集,截至2025年3月14日,该基金募集期限届满,但未能满足《申万菱信远见成长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合同》规定的基金备案的条件,故该基金的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申万菱信基金公告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申万菱信远见成长是一只偏股混合型基金,投资的主要范围包括A股、港股通标的股票、债券等。其中,股票仓位范围是60%~95%,港股通标的股票投资比例不超过全部股票资产的50%。
众所周知,一只基金的灵魂是基金经理,基金经理的水平决定了这只基金的风险与回报。可能是申万菱信想蹭这一波股市的热度,将仅有一年投资管理经验的龚霄派上阵,没想到却遭遇到了滑铁卢。
根据公开资料,龚霄于2019年起从事金融相关工作,曾任职于弘则弥道(上海)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莫尼塔(上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1年11月加入申万菱信基金,2024年3月才开始跟着有十余年基金管理经验的季鹏共同管理一只规模不足5000万元的基金。2024年10月,龚霄开始单独管理申万菱信新动力混合,这只基金管理规模较大,约10亿元。到今年3月2日,龚霄的任职回报为-2.88%。3月3日,投资经验接近10年的贾成东加入申万菱信新动力混合,和龚霄共同管理。
从这里不难看出,龚霄资历尚浅,申万菱信将龚霄放在台面之上,一方面向大佬多学习学习经验,另一方面也借大佬们的业绩镀镀金。
按道理来说,龚霄理应多沉淀一下,然后逐渐独当一面,这既是对投资者负责,也有利于龚霄的成长。毕竟,资本市场有如战场。
龚霄投资经理指数,来源:Wind
同时,从业绩表现来看,龚霄也没有什么亮点。根据Wind统计,截至3月15日,龚霄的任职年化回报为-9.25%,跑输沪深300。参与过的两只基金回报排名,一个为2513/4190,一个为4089/4490,都处于腰部以下水平。
不过让人觉得吊诡的是,申万菱信却在2024年12月急不可耐地任命这位投资经验不足一年的基金经理,作为新基金的基金经理参与新基金募集。
这种既没闪耀成绩又没投资经验的新人,基金不出意料地以发行失败而告终——投资者真的有那么傻吗,敢把钱交给这样的基金经理去打理?
从基金本身来看,申万菱信远见成长这只基金与许多基金的投资方向和策略高度雷同,没有特色可言,这也使得大多数投资者对该基金产品信心降低。
此基金的发行失败,也使其成为2025年第二只发行失败的公募基金,同时也是2025年第一只发行失败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在股市一片向好的大背景下,偏股混合型基金能发行失败,那多少是有点尴尬的。
当然,这也给了很多基金公司一个警醒,经过过去这几年的锤打,投资者已然觉醒,基金公司拉个基金经理忽悠几声就能募到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02 董事长陈晓升还有多少时间?
这次发行的失败,也彻底暴露出申万菱信在渠道销售、品牌建设、主动权益投研等方面明显的短板。
说起申万菱信这家基金管理公司,也算是混合所有制基金管理公司的标杆企业。它是由申万宏源、日本三菱UFJ信托银行株式会社共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其中申万宏源持有67%股权,是绝对控股,三菱UFJ信托银行株式会社持股33%。
根据Wind数据统计,申万菱信2024年度管理资产规模852亿元,公募基金排名第28名。
2021年7月2日,申万菱信基金发布公告称,董事长刘郎因达法定年龄退休,由前申万宏源证券总裁助理陈晓升担任董事长。陈晓升最为人所熟知的履历,是掌舵有证券研究界“黄埔军校”之称的申万宏源研究所长达15年,而申万宏源研究所在他管理下诞生了多位新财富首席分析师。
上任不久,陈晓升便为公司提出了“研究至善”的愿景,以及“长期致胜”的使命。
陈晓升认为,研究做到极致就是“研究至善”,而人才是实现“研究至善”的基础。“研究至善”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上,不能止步于所谓的目标导向,要重构申万菱信的投研体系,要把对投资本质的理解和关于预期差的研究方法,转化成一个从买方需要出发的研究、投资、风控一体化的体系。而“长期致胜”是一种长期主义,即使短期很难帮客户挣到钱,但长期也一定要帮客户挣钱。要从“机构理性”出发,更多地从投资理念、产品设计、客户服务、风险管理等方面入手,引导长期投资,贯彻长期主义,考核长期导向。
当然,我们知道很多经济学家、券商研究所所长下场参与投资,结果都是一败涂地。在陈晓升“口号式”的领导下,申万菱信也是越做越弱。
根据Wind数据统计,2024年,申万菱信资产管理规模虽然较2021年增长了7.77%,达到了846.4亿元,不过,主动权益类基金管理规模,从2020年底282.4亿元,下降到2024年底的208.6亿元,降幅超过四分之一。其中,混合型基金管理规模更是出现断崖式下跌,从2021年巅峰时期的223.69亿元,一路下滑至2024年底的73亿元。
申万菱信混合基金规模变化,数据来源:Wind
而陈晓升最看中的人才建设,只能用乏善可陈来形容。目前申万菱信共有30位基金经理,其中任职年限3年以下的占50%,部分基金经理如王赟杰、叶瑜珍、杨翰、付娟,一拖多现象十分明显。
申万菱信部分基金经理情况,数据来源:Wind
人才梯队建设不行,基金收益就不景气,最终导致申万菱信业绩下滑十分明显。从公司近几年的财务报表可以看出,2021年7月,即前任董事长刘郎任期结束便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分水岭。2021年,公司整体收入6.62亿元,为公司近几年峰值。到2023年底,公司收入已下滑至5.49亿元,净利润更是从1.25亿元一路下滑至8520万元。2024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甚至较2023年上半年还下滑了30.5%。
申万菱信财务表现,来源:Wind
这么大幅的下滑,陈晓升不能不担责任吧? 光喊“长期致胜”也没用,最终要帮客户挣到钱才是硬道理。否则,在崇尚结果的资本市场中,只会喊口号的结局就是投资者用脚投票,不跟你玩了。现在只能说,留给陈晓升的时间,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