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政府部门)比我们想得还要早,还要周到。”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总裁刘文章在谈到《哪吒》系列电影的成功时,总不忘提到一座城市对于企业的托举。在成都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一杯咖啡的距离”串联起影视动漫产业链上下游,“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则如蓄水养鱼,让企业的成长自在、从容。
记者从国家税务总局成都市税务局获悉,截至2024年底,成都市涉税市场主体总量达218.76万户,较年初净增19.32万户。市场主体数量的增长,折射出市场的信心和活力持续增强,深层次原因则是营商环境的润物无声。
从去年开始,一次次走访、一场场活动,让企业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节奏和温度。从“进解优促”工作到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成立,从涉企“一码检查”到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挂牌,成都就像一位贴心的城市管家,把改革当作为企业服务的金钥匙。政府部门不再是坐在办公室里的管理者,而是上门倾听需求的知心人——企业遇到难题,24小时在线响应;企业专注发展时,他们默默退到背后当好守护者。这种“你需要时我随时在,你奋斗时我不打扰”的暖心默契,让整座城市都涌动着蓬勃向上的生长力,让更多“哪吒”一般的奇迹在城市萌芽。
“有需必应、无事不扰”,将传统语境中被动回应的“有求必应”,升级为前瞻感知需求的“有需必应”。一个字的嬗变,蕴含着从“坐等诉求”到“主动破题”的服务理念跃迁。
从“一个问题”到“一类问题”
用户思维、问题意识,是成都破题营商环境的基础思路。
成都智元汇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波还记得,去年9月,他加入了成都政企交流微信群。在群里,“四大班子”、常委、副市长、区(市)县“一把手”、经济部门的主要负责人24小时听取意见、研究解决。当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政企交流群提出建议,手机不久就响起——市国资委的对接电话带来了“秒级”响应。邓波笑称,正是这通黄金时段的来电,让他感受到了发展的春意。
两个月后的“民企会客厅·市场监管领域企业登记服务专场”,让这份暖意化作春潮。当智元汇提出企业账户变更的“小烦恼”,相关部门却从中发现了优化程序的“大机遇”。在市委金融办的协调对接之下,银行接受线上提取档案资料,一大批有着同样诉求的企业受益。这种“解决一个,惠及一片”的解题智慧,正在成都营商环境升级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服务生态。
从“一个问题”到“一类问题”,智元汇的故事背后,是成都优化营商环境的“打法”升级。
去年9月以来,成都深入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研究解决企业关心关切的问题,用真招实招为企业纾困解难。在一次次走访中、一个个问题闭环里,许多企业的眼前难题得以解决。闪送易购智能设备公司找到了展示产品“城市橱窗”,都江堰的众成新材料公司收获了纳税信用贷款额度从70万跃升至200万的惊喜,重汽成商的车间开起了展销会,签约新车订单749台……截至2025年2月,成都共走访服务企业7.89万户,线上线下联动收集问题和诉求建议2.59万个,办理2.58万个。
▲参加展销会的企业代表参观重汽成商生产线 王效 摄
如何为“共性问题”找到“长效办法”?
去年11月,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正式投入运行。高频次的“面对面”,让“立行立办”、会后督办成为企业熟悉的节奏。翻开中心的“企业服务日历”,每周至少有10场活动:其中既有政企互动、解决企业发展问题的“民企会客厅”,也有讲解政策、答疑解惑的“民企大讲堂”,还有推动各方资源匹配对接的对接会等。
“之前是企业等着部门来问需,一个一个解决个性化问题,现在又把我们的共性问题收集起来,集中解决!”成都美奢锐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颜焰表示,针对大家关注度较高、共性需求较大的问题,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举办了专场培训活动,企业在活动上详细了解了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模式和认定标准。在专业的指导下,美奢锐顺利获评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就像有了专属的‘店小二’,总能在我们需要时递上合适的工具箱。”颜焰说,服务更贴心,企业就更敢于大展身手了,作为创新型企业代表,公司将加快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转化,在新材料赛道持续发力,力争在科创板实现上市。
在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向彬看来,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的工作逻辑是坚持用户思维、问题导向和“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理念,在提升企业问题解决质效、提升企业需求服务质效和推动政策措施落地质效上下功夫,以此,推动“共性问题”转变为“长效办法”。
▲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中心)
从“提需求”到“送机遇”
上周,一批“成都造”机器人企业收到来自“未来”的聘书。
在成都市机器人医疗康养场景应用供需对接会上,成都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分别发布了首批机器人进养老服务机构、进医院场景需求清单。22类机器人即将“上岗”,到养老服务机构和医院里开展康复护理、智能导诊等工作。
“成都造”机器人“天团”即将上岗,这是从“寻订单”到“造沃土”的创新突围战,藏着成都助企发展的新密码——政府不再坐等企业敲门,而是把市场需求打包成“成长礼盒”,主动送到创新者的实验室。
今年3月,成都在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加挂“成都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牌子,新设立“场景创新部”,组建专业力量进行实体化办公,并分行业分领域分区域组建场景创新工作小组,形成了涵盖全市重点产业链、市级行业部门、市属国有企业、区(市)县的场景创新工作力量。
机器人对接会上的释放订单、孕育土壤,便是场景创新的一次尝试。
当卫健部门列出“夜间病房巡检机器人需具备静音移动+生命体征监测”的复合功能时,在场的工程师们立刻意识到:这需要突破现有传感器的灵敏度阈值。成都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班负责人打了个比方:“我们把医院走廊变成技术演武场,让企业在真实战场打磨‘兵器’。”
比起让企业“提需求”,在场景中给企业发布“岗位说明书”,让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量身定制”,则给了企业更为市场化的成长空间。
当政府从“采购者”变身为“场景架构师”,成都的机器人军团,正在这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锻造出改变未来的力量。
▲惠企政策解读会
这样的力量,还将在各行各业中涌现。场景创新部部长何博表示,“搭场景”是“找订单”更前序的阶段,也是更加符合现在科技创新的工作举措,搭建场景的本质是构建技术迭代的“创新试验场”,从“交易思维”转向“成长思维”,关键在于通过设定技术门槛,引导企业定向研发突破,让企业在真实产业环境中实现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的螺旋式升级,而不是简单给予企业一笔交易订单。接下来,专班将以敏锐的行业洞察力和天马行空的产业想象力,通过与一线从业者深度沟通交流工作痛点,挖掘出一些小而具体的场景需求,让应用场景变产业前景。
随着近日“民企之声”问需大调查的开展,企业“心愿清单”还将继续转化为政府“服务清单”。围绕企业需求做文章,这些举措正编织成一张创新沃土的经纬网——在这里,每个城市场景都是技术迭代的阶梯,每次需求对接都是产业升级的契机。
与企业携手突围,一场企业与城市的双向奔赴正在上演。
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