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预警发得更早、报得更准、传得更广。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陆海空天协同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精密监测瞬息风云变幻。数值天气预报“芯片”实现中国造,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实现预报要素多种类、时间尺度无缝隙、空间范围全覆盖、时空分辨率分钟级公里级。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全面完成,建立健全了分灾种、分区域的灾害性天气预警体系,能够提前43分钟预警强对流天气。新一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发布的82种预警信息,可在1分钟内送抵应急责任人,公众覆盖率达99.1%。
加快推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预警叫有所应、应而会用、用之有效。“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和高级别预警“叫应”制度。2023年以来,气象部门在关键天气来临前累计“叫应”各级党政领导、主要应急责任人58万人次,及时报告或通报天气情况及影响。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日益健全,气象部门在灾害发展不同阶段按需供给预报预警服务产品,并分级别、分区域精细化联动相关力量。预警、“叫应”及时到达应急负责人,并有效联动“激活”防灾减灾有关部门,为防灾减灾部署和人民群众避灾赢得先机。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认知水平和行动能力持续提高,2024年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达80.81%。
开放合作,为实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指出,建设气象早期预警业务平台,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落实该项伙伴行动,中国气象局将积极融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国际气象治理中自觉肩负起“同球共济”的责任。
胸怀天下,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能力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中国气象局承担26个世界气象组织国际或区域气象中心职责。风云气象卫星向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国际服务满意度达80%。在全球预报业务常态化机制和全球无缝隙预报业务框架下,基本建成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和区域数值预报模式系统以及亚洲多灾种预警系统,初步具备了面向全球提供精细化公众气象服务产品的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远洋气象导航能力。立足中国,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的梦想已变为现实。
大爱无疆,全民气象早期预警中国方案走向世界。为落实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早期预警促进气候变化适应中国行动方案(2025—2027)》《共建“一带一路”全民早期预警北京宣言》《世界气象组织、生态环境部和中国气象局支持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合作协议》等相关政策方案陆续出台,彰显中国强大的行动力和引领力。中国气象局与33个国家相关机构及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协议,与周边国家开展重大灾害性天气区域联防合作,通过南南合作示范推动各国互助,并重点面向全球南方国家推广中国早期预警品牌,深化气象基础设施“硬联通”、工作经验机制“软联通”和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截至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云+端”早期预警系统落地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所罗门群岛等国。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早期预警行动,还将发射3颗覆盖非洲、亚洲等地的静止气象卫星,为非洲提供全天候高精度气象灾害监测服务,为多国民众撑起遮风挡雨的擎天巨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