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理论评论的文风问题,我的脑子里立刻蹦出两位欧洲哲学家的名字:德国的阿多诺、法国的萨特。为什么是他俩?因为他们不仅自己文风独特,而且还对文风问题多有思考。
西奥多·阿多诺
阿多诺是有意把文章写成论笔、又把论笔写得异常难读难懂的高手。他写过《论笔即形式》,此文如同宣言书,力论哲学论笔化、论笔哲学化的重要性。在他看来,要想写好论笔,一定不能像笛卡儿强调的那样,先从简单起步,后再复杂运笔,而是要从最复杂的东西开始,“像事物本身那样去复杂地思考问题”,把“‘可理解性’的陈词滥调”抛到九霄云外。
他自然是说到做到,不放空炮。于是他把论笔写成了天书,写到让人读之胆寒、译之肝颤的地步,写到连他的哲学同事马尔库塞都说:“阿多诺的许多段落连我都读不懂。”为什么他要如此操作?因为他深刻意识到,资本主义进入“晚期”,连语言都被文化工业“全面管理”,变成了标准的大众文化。为了与之抗衡,阿多诺只好放大招,下猛药,以毒攻毒,把论笔写难,难得如同走蜀道、上刀山。用他的另一位同事洛文塔尔的话说,他这么做,是“对语言消费主义的机智拒绝”。
让-保罗·萨特
然而,就在阿多诺如此鼓吹之时,萨特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在《什么是文学?》中大谈“通俗化”的好处,强调占领“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他还反复告诫他的同道,必须放下身段,“必须学会用形象来说话,学会用这些新的语言表达我们书中的思想”。
或曰,何谓“书中思想”?他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或许就是范本。此书风靡一时,洛阳纸贵,甚至家庭主妇也把它请回家来,想一睹真容。但打开瞧,发现艰深晦涩,根本读不懂,只好把它放在厨房当秤砣(此书正好一公斤重),也算是物尽其用。
那么,何谓“新的语言”?应该是指报章语言,它清晰明白、通俗易懂,适合普通百姓阅听。说得具体些,“新的语言”就是换成演讲体,把《存在与虚无》表述为薄薄一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语言。这样一来,在文风和表达上,萨特也就不仅大声疾呼,而且身体力行,把自己的写作理念落实成了一种实际行动。
既然两位哲学家各讲其理、各行其道,我们究竟应该是向阿多诺学习,还是向萨特同志看齐?窃以为不能一概而论,要既考虑写作语境,更琢磨读者对象。从一般的意义上说,如果是面向普罗大众,那么不妨通俗一些,平易一些,争取做到“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如果是面对专业读者,把文章写得难于上青天也未尝不可。但你要学阿多诺,一定要保证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作风优良,能打胜仗。否则,很可能就画虎不成反类犬。
走笔至此,我想起前些年我与华东师大朱国华教授的一次私下交流。关于文章写法,我起初痴迷朱光潜的深入浅出,后来读萨特,见他也在那里鼓吹通俗易懂,便觉得写文章,无论是高头讲章论文体,还是千字文、豆腐块,“行文简浅显”都是硬道理。
《权力的文化逻辑:布迪厄的社会学诗学》,朱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
但国华教授则认为,既然我们是搞理论的,就要体现出理论人的专业特色。具体言之,我们著书立说,理应写得难一些,深一些,高不可攀一些,这样就设置了门槛,想来文艺学混学位者就得自己掂量一番,琢磨一下自己是不是那块料。验之于他写的《权力的文化逻辑:布迪厄的社会学诗学》,厚度和深度都直追《存在与虚无》,可能会吓退许多人。当年我读此书,甚至都觉得他是在学布迪厄,因为后者是一位华丽的文体家,写出的句子冗长而复杂,会让读者感觉头很大,没文化。而朱国华则为布氏开脱道:“布迪厄的这种修辞策略是自觉的。因为他认为,复杂的东西只能用复杂的方式来表达,而现实就是复杂的,而且是具有结构性的、等级秩序的,你要表达它,就必须采用这样的句式。”布迪厄如此行文,朱国华又如此辩护,我就觉得一切又回到了阿多诺的思路中。这就是说,确实有一种文风,不以“简浅显”为鹄的,它追求的是“推理高大上,行文繁深难”。
但即便如此,我觉得在理论文章的写作中,把阿多诺的所思所想和萨特的所作所为糅到一起,或许不失为一种有益的选择。就是说,在思考层面,我们需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样才能想深想透,才不至于人云亦云。但在表达层面,我倒是觉得,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高深的理论浅易化,把枯燥的论述趣味化,很有必要,因为这更符合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的基本原理。这就意味着,“深入深出”对于阿多诺、布迪厄这样的理论大家来说,是有意为之,也是一种话语策略,但是对于诸多理论新兵来说,要么可能是他在犯懒,要么就是他还没有练就“深入浅出”的本领。
记得以前我经常跟我的学生念叨:文章写到最后,或许就只剩下两样东西:其一是思想,其二是表达。这个观点我至今未变,但需要把它具体化。也因此,我现在更想说的是,搞理论的人,应该像阿多诺那样思想,像萨特那样表达,或许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教授)
联系邮箱
新闻部:wybxinwen@sina.com
艺术部:wybart2024@163.com
副刊部:wybfkb@126.com
“文学评论”版:wybwxb@vip.126.com
“理论与争鸣” 版:wyblilun@163.com
“世界文坛”版:imsoha@163.com
“少数民族文艺”专刊:wybssmz@126.com
“网络文艺”专刊:wybwlwy@163.com
“科幻”专刊:912230576@qq.com
《作家通讯》:zjtxwyb@126.com
会员地址信息变更 : 1876960953@qq.com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5年3月24日2版
微信编辑:王泓烨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