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安3月24日消息(记者侯凯奇)3月23日,主题为“新质力·新范式·新创力”的秦岭智镜论坛暨第二届陕西省生成式人工智能艺术联展在西安大华1935会展中心举办。参会单位以 AI 技术为笔,饱蘸陕西深厚文化底蕴,绘就了一场科技与艺术交织的精彩盛宴。
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央广网记者 侯凯奇 摄)
赛博朋克风格的西安古建筑,利用AI视频制作的反诈宣传片,非遗“活”起来,会跳舞的国宝文物……这些充满创意、科技感且色彩强烈的AIGC作品带给人震撼的视觉感受,很难想象这些都是出自陕西高校的学生之手。
活动现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动漫与数字艺术专委会主任、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主任邓强,西安邮电大学数字艺术学院院长闫兴亚,复悦置地总裁助理、西安公司董事长、复悦商管西安大华项目总经理韩佳卫先后发言。专家们强调了在数字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艺术创作、艺术教育、文旅产业等领域创新发展的关键推动作用。
据了解,本届展会共吸引了西安邮电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12所陕西高校联合参展,共展出12所院校师生的近三百幅作品。展会除作品布展外还设置了圆桌论坛环节,旨在通过“学术研讨+创意联展+校企协同”三维矩阵,深研AI艺术赋能地方文化IP开发、文旅资源智能化转译等前瞻课题,推动高校教学范式的智能升级。
胡杨正在向记者展示“增强虚拟现实技术+AIGC”技术(央广网记者 侯凯奇 摄)
在沉浸互动体验区,记者看到不少参展者正在体验AR/MR交互,戴上专业的头显设备,立体生动的画面浮现于眼前。“我们通过利用‘增强虚拟现实技术+AIGC’的概念搭建了这个展区,通过图生视频,参展者还可以通过扫描AIGC生成海报下方的二维码,看到立体的动态海报。”西安邮电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二年级学生胡杨告诉记者。
在圆桌论坛环节,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及行业精英聚焦“AIGC在数字艺术教学中的应用”“AI艺术赋能地方文化IP开发”“文旅资源智能化转译”等前沿议题展开讨论,参会的12所高校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在学科建设方面的成果。活动致力于通过本次论坛,搭建起高校、企业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促进各要素、资源的融合,让新兴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
展会现场观众正在参观(央广网记者 侯凯奇 摄)
“AIGC是一种工具,在提升工作或学习效率方面有目共睹。目前我们学院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课程跟人工智能相关,希望通过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让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更有竞争力。”西安邮电大学数字艺术学院院长闫兴亚接受采访时表示,“本次活动目前是第二届,希望未来有更多的高校可以参与进来,有更多的优秀作品能够让人看见,促进AIGC不断向前发展。”
观众正在观展(央广网记者 侯凯奇 摄)
此次活动由西安邮电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安财经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宝鸡文理学院、安康学院、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共12所陕西省高校主办,多所科技艺术企业协同承办。据悉,本次联展将持续至2025年3月26日12时,免费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