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北大校友徐则臣同名小说的
电视剧《北上》近日热播
“终于有部剧还原了我的高清童年”
“年代剧轮到90后当主角了”等话题
先后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搜热榜
每一条河都会带我们回家
有这么一条千年运河
流过人间疾苦欢乐
流过世事升沉无定
将所有人的命运紧紧相连
这条运河就是京杭运河
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
被称为“大运河的《清明上河图》”
展开了一方独具魅力的运河世界
“一条河活起来,一段历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穿梭在水上的那些我们的先祖,面目也便有了愈加清晰的希望。”——《北上》
电视剧《北上》讲述了运河边的六个少年共同成长、相伴相知、北上打拼的故事,循着他们探寻故乡历史的精神之旅,以小人物视角、烟火味人生,多维度展现了一幅充满激情和活力的新时代画卷,将大运河在新时代的华丽蜕变娓娓道来。
为真实还原剧中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北上》幕后团队选择在大运河岸,进行实景重建“花街”还原其历史风貌,还“平地起高楼”搭建花街小院,每一处细节都是极尽真实的运河人家生活烟火。
希望观众在《北上》电视剧中体验到流淌在教科书里、流淌在中国大地上的那条河流,如何也真实、鲜活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
——徐则臣
开播后,该剧实时收视率峰值破3,位列同时段第一,刷新近两年剧集“首播日实时收视率纪录”。
河水汤汤,一路北上,站在沿岸斑驳的码头,一回头,那个在运河河畔长大的徐则臣满眼都是小时候的自己。
“运河不只是条路,可以上下千百公里地跑;它还是个指南针,指示出世界的方向。它是你认识世界的排头兵,它代表你、代替你去到一个更广大的世界上。它甚至就意味着你的一辈子。”——《北上》
有一阵我还真想杀回北大去,将未竟的事业干完。就背着双肩包,穿一件朝气蓬勃的绿色运动装,理了个精神抖擞的毛寸,在校园里四处晃悠。我和别的学生一样,遇上个石凳子或者台阶就坐下来看书,找块草坪就躺下来两眼望天,我不拿自己当外人。饿了,就去康博思食堂,狠狠吃顿饺子回家。——《兄弟在我们北大的时候》徐则臣
很多人从小在河边生活长大,但未必会关注它。被问起为什么会关注运河,徐则臣给出了自己的回答:“现在想来,大概是因为我从小生活在这么偏僻的地方,只能靠想象去触摸外面的世界,而想象世界需要一个载体,于我而言,那就是河流。我就沿着这一个个节点往前想象着世界。”
“运河是能说话的。它用连绵不绝的涛声跟我说:该来就来,该去就去。就像这条大河里上上下下的水,顺水,逆水,起起落落,随风流转,因势赋形。我突然就明白了,对死应该跟对生一样决绝,对生也应该跟对死一样坦荡。”——《北上》
《北上》提供了一面镜子——既照见民族的历史肌理,也映出个体的精神困境。读者在这部作品中,看到的不仅是运河的沧桑,更是全球化时代下如何安放“故乡”与“远方”的永恒命题。
两条线索如运河支流般交汇,既展现了运河作为“活着的文化遗产”在近代中国的命运变迁,也通过后辈的追溯,将个体记忆升华为集体精神共鸣。《北上》以它的恢弘与细腻,邀请每一个现代人在运河的涛声中,重新审视“我们是谁,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电视剧《北上》官方微博
文字、编辑 | 钟润文、翟若熙、李寒冰
责编 | 郭雅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