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飘逸的衣袖、裙摆,映衬出女性隽秀身姿;寒光森然的甲胄,折射出军士威武气概。渤海贞孝公主墓壁画所见服饰仿制项目3月21日结项验收。该项目由长春师范大学发起,联合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政府、北京服装学院共同合作完成。经过8个月的奋战,科研人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壁画上的服饰进行复原重现。
当12套渤海国服饰、盔甲出现在眼前时,让人仿佛一眼穿越千年,窥见了那个充盈着盛唐气象、号称“海东盛国”的辉煌时代。
拨开历史谜团,复原古老服饰
三月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春风料峭。入春以后,延边和龙市这座再寻常不过的东北小城格外恬适、安然,俨然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时光倒流千年,这里曾是流光溢彩、盛极一时渤海国中京显德府。
渤海国在《旧唐书》《新唐书》《五代会要》等典籍中均有文字记录留存。但毕竟长路漫漫,山河阻绝,随着渤海国被契丹攻灭,其人、其事渐渐湮没于时间的长河中,成为了神秘之国。
这是一个怎样的国家?社会风貌如何?和龙市龙头山贞孝公主和其丈夫的合葬墓被发掘清理后,人们惊喜地发现,墓中竟保存着12幅人物壁画,一时轰动全国。尤其是壁画中的人物服饰,与唐朝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是研究渤海国与唐朝密切关系的重要证据。
拨开历史谜团、复原渤海国服饰的任务,落在了北京服装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所研究员赵连赏牵头组建的科研团队肩上。
这项任务绝不轻松。首先,墓葬中的壁画已历千年,多处图画漫漶不清。其次,复原时难以判断制作工艺是否符合当时水准和条件。此外,诸多服饰的细节问题也是此前研究中的空白。只有把握这些细节,才能确保复原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举例来说,壁画中两位甲胄门卫的破损程度最高,细节复原难度较大。”赵连赏告诉记者。团队还专门邀请了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钟少异协助,最终确认两名卫士兜鍪两侧的红色耳状结构为上翻护耳结构,攻克了复原中的一个难题。
此外,科研团队还采用现代建模技术进行复原,多次进行工艺实验、非遗工艺调研,并及时调整工艺细节,最终完成了门卫、墓室侍卫、侍女、乐伎、侍从5类人物,以及幞头、圆领袍、甲胄等8种服饰类别的复原工作。
线下举办展览,展现渤海文化
为了让更多人欣赏、熟知渤海国文化,渤海贞孝公主墓壁画所见服饰仿制科研团队将以线下的方式举办展览,重现渤海国服饰风貌。
“通过展览,公众可以通过服饰还原,看到渤海国对唐代制度的文化认同。”赵连赏介绍。比如,在服饰形制结构上,壁画人物幞头的佩戴规制、圆领袍服的穿戴组合形式都是以唐制为基本框架,形成跨越地理阻隔的“礼制同构”。“我们可以猜想,渤海国与唐朝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说。
史料记载中,渤海国与唐王朝的往来也非常频繁。贞孝公主的父亲、渤海国第三代国王大钦茂在位57年,曾36次派遣使者到中原唐王朝,有时一年就派遣四五次之多。贞孝公主的墓志铭以骈文写成,大量引用了儒家经典及《庄子》《孟子》《汉书》等书中典故,展现了作者极高的汉文学造诣。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在《送渤海王子归本国》写道:“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足见交往之密切。有学者通过对贞孝公主及渤海国贞惠公主墓志的研究得出结论:渤海文化就是唐文化,渤海文学就是唐代各民族文学的组成部分,而这篇墓志铭“放到唐王朝的骈体文中,也不失为一佳作”。
“复原研究与实际仿制,不仅可以使古代服饰文化得以重现,为学术研究提供直观的实物参考,还能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素材,助力博物馆展陈、影视剧考据及文创开发,实现学术成果向公众文化产品的转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长春师范大学高句丽渤海研究院院长郑春颖告诉记者。
长春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多表示,长春师范大学长期致力于高句丽、渤海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将继续发挥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领域的特色优势资源,加大对东北民族边疆与历史的研究,主动承担“学术戍边 人才守疆”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