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2

5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哪吒汽车:从黑马到泡沫启示录

图片

图片

本文内容共3388

推荐阅读时间 5 分钟



导读

3月19日下午,在上海市普陀区长风公园边的哪吒汽车总部办公地,哪吒汽车高管与部分供应商举行了一场以“债转股”为主题的沟通会。

据参加沟通会的知情人士透露:人也裁得差不多了,总裁走了,董事长方运舟回来主持工作了,与供应商讨论了“债务转为股份”的自救方案。

知情人坦言:如果哪吒真倒闭了,那就是什么都收不到,如果能活下来至少还有希望。大家都为哪吒汽车可惜,从看好到看衰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笔者梳理分析了五大原因,供业内人士参考。

曾经的新势力销冠到濒危: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坠落

2022年时,哪吒汽车曾经以15.21万辆登顶新造车势力销量第一。

2024年春天,哪吒汽车那位著名投资人红衣大叔还在不断为哪吒制造声浪。

到了2024年12月份,哪吒汽车的销量只剩下237辆。跟红衣大叔一路顶嘴的CEO张勇下课,专任顾问,董事长方运舟回任CEO,宣布实施重大改革。近期更是传出研发人员在降薪50%的通知上签字、三大生产基地停摆的传闻。

这场新造车势力的坠落,暴露出新能源汽车赛道最残酷的生存法则:产品战略的失焦,足以让任何销量神话瞬间崩塌。

很多事后诸葛亮说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是最优秀的产品经理,但在笔者看来:哪吒汽车的开局堪称精准的市场卡位战,是最优秀的产品组织战略。

哪吒汽车初期凭借"高低配组合"(哪吒V:6-8万元代步市场;哪吒U:12-15万元家庭首购),精准切入下沉市场的刚需代步车与三四线家庭首购车需求,与五菱宏光 MINI EV零跑 T03 形成差异化竞争,从而缔造了2022年15.21万辆销量的传说

但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管理层突然将战略重心转向15-20万元轿跑市场,推出了哪吒GT。这款被寄予"品牌升级"厚望的车型,笔者曾在2023年上海车展专门去看过,认为如果这是哪吒的第一车,用来定位品牌形象是可行的,但是在哪吒V与哪吒U销量不错的时候,推这么一个与原先品牌不搭的产品,除了高层内心膨胀外,没有任何意义。

图片

果不其然,哪吒GT定位穷跑,但穷人更注重功能性,对跑车不感冒。哪吒汽车销量开始一路下滑,让一个本身就资源不足的企业陷入资源错配——原本用于哪吒L(家用SUV改款)的研发预算被挪用做轿跑车,导致主力产品线断档。

内部员工坦言:“为了一款轿跑车丢了主流的家用轿车市场,就像放弃主食去追逐甜点。当年我们的销量比零跑好得多,现在却连售后配件都供应不上了。”

这种战略摇摆暴露出深层问题:哪吒始终未能建立清晰的产品序列。对比比亚迪的王朝/海洋系列、吉利的CMA架构下的产品矩阵,哪吒的产品线更像"机会主义的拼贴":哪吒V(小型SUV)、哪吒U(紧凑型SUV)、哪吒S(中型轿跑)、哪吒L(中型SUV),四款车型分属三个平台,设计语言互不兼容,用户难以形成品牌认知的连贯性,最终导致品牌识别度的丧失。

反观特斯拉的极简主义、蔚来的"X-Bar"家族前脸、小鹏的"星际设计语言",哪怕是小米SU7的"致敬"也有设计语言连贯性,成功的汽车品牌都在建立独特的视觉符号系统。

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新势力用户复购率中,哪吒仅为8%(蔚来45%、理想38%),很大程度上源于产品设计的"人格分裂"。一位早期哪吒V车主坦言:"换车时想升级同品牌,但哪吒S的运动风格完全不符合家用需求,最终选择了比亚迪宋PLUS。"

二、管理层的"战略浪漫主义":从PPT造车到现实的反噬

哪吒的危机始于2024年的管理层地震。创始人方运舟退居幕后期间,职业经理人团队推行激进的扩张策略:2023年营销费用同比激增180%(达28亿元),研发投入却下降35%;在三四线城市密集布局4S店(总数超800家),单店月均销量跌破10辆。这种"规模优先于质量"的策略,直接导致现金流断裂。

对比小鹏汽车的调整:2024年何小鹏果断引入王凤英,这位前长城汽车总裁带来的不仅是供应链管理经验,更是"成本控制+产品聚焦"的务实打法。小鹏迅速砍掉低效产品线(如G3i),集中资源打造SEPA 2.0架构下的X9、G6系列,2025年Q1毛利率转正(8.2%)。这印证了一个真理:中国造车新势力的竞争,本质是创始人战略定力的较量。

图片

创始人方运舟在24年底重新掌权哪吒汽车后,发布了对公司全员信,回顾了公司十年创业历程,并坦诚当前哪吒汽车遇到的困难。他表示,哪吒汽车将实施六大改革举措,立足国内进行全球化扩张,在全力以赴实现IPO的同时,未来2-3年内能实现销量一半在国内、一半在国外,2025年整体毛利率转正,2026年公司整体盈利。

然而,虽然方运舟的"六大改革举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但执行中却变味成"运动式改革"。研发部门员工透露:"说是扁平化,实际上汇报层级从5层增加到7层;全员持股变成空头支票,去年的期权至今未兑现。"这种"战略口号化"的管理方式,最终导致组织效能崩塌——2024年哪吒研发人员离职率高达42%,核心项目进度延误超6个月。

截至2025年3月,哪吒总负债近百亿,供应商欠款占比超60%。所谓的"债转股"方案(70%债权转股权+30%分期偿还),本质是将债务风险转嫁给供应链。一位零部件企业负责人坦言:"接受债转股是等死,不接受是找死。哪吒的固定资产抵押率不足30%,新融资到位的前提是债务重组,这就是个死循环。"

三、新势力生死劫:产品战略的底层逻辑

产品矩阵的"黄金三角":定位/架构/迭代

成功的造车新势力都遵循"黄金三角"法则:

定位聚焦:蔚来(高端豪华)、理想(家庭用户)、问界(智慧出行)

架构共享:比亚迪e平台3.0、吉利SEA浩瀚架构、小鹏SEPA 2.0

迭代节奏:特斯拉每年2次OTA大升级,理想车型生命周期控制在24个月内

哪吒的失败,恰恰在于打破了这一法则:四款车型基于三个平台开发,研发资源分散;产品迭代周期长达36个月(哪吒U自2021年上市未重大改款);定位从代步车到轿跑的跳跃,丢失核心用户。

图片

创始人的"第一性原理":从造车到造体系

马斯克、李书福、王传福的共性在于:始终掌控产品战略的核心决策权。何小鹏在2024年的内部信中强调:"创始人必须亲自定义产品,职业经理人可以管供应链,但不能决定用户需要什么车。"这种"创始人深度介入"的模式,在小鹏G6的开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何小鹏亲自参与座椅舒适度测试、智能驾驶场景设计,最终成就月销破万的爆款。

四、哪吒启示录:新势力下半场的生存法则

产品战略的"三不原则"

不盲目冲高:15-20万元是新势力的"死亡陷阱",需先巩固基本盘(参考零跑C系列)

不分散架构:打造1-2个核心平台(如大众MEB、丰田TNGA)

不忽视用户运营:建立从代步到升级的产品生态(参考比亚迪"王朝家族")

组织管理的"创始人回归"

小鹏的案例证明:当职业经理人遭遇战略危机时,创始人的回归是最有效的解药。王凤英的角色并非取代何小鹏,而是补充其在供应链与成本控制的短板。中国造车新势力的竞争,本质是"创始人IP+专业团队"的组合战。

资本寒冬的"自救指南"

供应链共担:建立供应商战略联盟(参考特斯拉的"供应商大学")

技术开源:开放成熟技术获取授权费(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外供)

海外破局:复制长城、奇瑞的"属地化生产"模式(哪吒海外工厂已停摆,教训深刻)

五、给新造车势力的行业启示

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新造车势力的下半场已经开启。那些能够坚守"产品第一性原理"、建立体系化竞争力的企业,终将穿越寒冬。而哪吒的教训,注定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重要教案——它警示后来者:在造车这场残酷的游戏中,任何战略的摇摆与管理的傲慢,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哪怕有红衣大叔泼天流量也不能逆天改命。

1、产品战略必须回答三个核心问题:为谁造车?造怎样的车?如何持续造车?

2、创始人必须掌控产品定义权,职业经理人负责体系执行。

3、建立"技术-产品-用户"的闭环生态,避免陷入"为造车而造车"的陷阱。尤其要遏制造跑车的冲动!

4、供应链不应该只是成本中心,而应该是战略同盟。

最后:

哪吒的困境,是新势力淘汰赛的一个缩影。当资本退潮、市场洗牌,那些靠"PPT造车""流量营销"上位的玩家终将露出原形。反观小鹏的逆袭、理想的稳健,印证了一个真理:造车是一场需要长期主义的马拉松,产品战略的清晰性、组织架构的稳定性、创始人的决断力,缺一不可。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