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学家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探讨了劳动分工的功能、原因和条件,认为劳动分工不仅带来经济收益,还对社会保持平衡、团结起着重要的作用。
2.涂尔干指出,随着社会密度的增加和人口密度的增长,劳动分工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
3.然而,有人认为劳动分工导致人们失去个性,涂尔干反驳称个人人格的发展是在社会中活动的活力,而非分工本身。
4.通过克服畏难心理、抓住关键词、提出问题等方式,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典著作的内容。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的人类凭借着自己的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从环节社会过渡到组织社会,劳动分工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人们对劳动分工的见解各有千秋:经济学家们欣喜若狂地夸赞它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提高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的人则憧憬着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人类能不断获得更多的幸福;有的人却痛斥劳动分工把人们变成了一个个不完整的人,削弱了人的人格和个性。
首先,分析当时社会的转变过程,揭示劳动分工对社会团结的重要作用。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第一卷中,以不同社会当时的法律作为参考,从社会演进过程中归纳出两种社会类型—环节社会和组织社会。环节社会是“由所有群体成员的共同感情和共同信仰组成的集体类型”,“个人不带任何中介地直接系属于社会”(《社会分工论》,第89页)。在环节社会中,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观念和共同倾向在数量和强度上都要超过社会成员本身的观念和倾向,这样这种社会本身才能更有活力,社会成员之间就具有高度相似性。这种“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基础上的”团结被称为“机械团结”(《社会分工论》,第91页),因为这种团结中个人意识的存在和运动都要求完全追随集体意识的存在和运动,所以在这种社会类型中压制性法律占支配地位。
组织社会是在劳动分工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这种社会中,人是通过依赖于构成社会的各个具有不同职能的部分形成的系统而依赖于社会。不同于环节社会,组织社会中不同社会成员的分工不一,具有较强的差异性,在这种社会中恢复性法律占支配地位。这种“以个人的相互差别为基础”的团结被叫做“有机团结”,这种“团结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动范围”(《社会分工论》,第91页)。在从环节社会向组织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个人意识越来越摆脱了集体意识的羁绊而逐渐自我发展,这同时也意味着“集体意识最初所具有的控制和决定行为的权力正在消失殆尽”(《社会分工论》,第128页)。那么“由相似性所产生的社会纽带就逐渐松弛下来”(《社会分工论》,第133页),社会想要继续保持自己的凝聚力和活力的话,就需要找到一个全新的方式将社会成员团结起来。
劳动分工便在这时挺身而出,成为了新的社会纽带,社会产生了有机团结。“劳动分工逐步代替了共同意识曾经扮演过的角色,高等社会的统一完全依靠分工来维持了”(《社会分工论》,第133页)。并且通过对外在因素介入社会的难易度考察指出由劳动分工维系的社会纽带力量更强,如入籍难度,低级社会很容易而职能逐渐产生专业化趋向的地方则很难入籍。
其次,解析法律法规的变化,指出劳动分工促进职业道德的发展完善。在从机械团结社会向有机团结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法律由以压制性法律占支配地位转变为以恢复性法律为支配地位。在劳动分工不发达的机械团结社会,社会靠高度一致的集体意识凝聚,行为准则相对单一,压制性法律强调对违反集体意识行为的惩罚,“它强迫人们去执行一致的信仰和实践”以维护集体的统一性(《社会分工论》,第183页)。
而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社会职能就越多,社会结构就越复杂,那么任何职能产生危机的对整个社会的危害性也就越大,如工商业经济危机。“劳动分工所产生的法规确定了已经产生分化的各种职能的性质及相互关系”(《社会分工论》,第183页),对这种法规的触犯将受到恢复性法律的制裁。不同于压制性法律占支配地位的社会中公共道德具有宽泛的支配范围的情况,“在恢复法日臻完备的地方,每一种职业都具有自己的职业道德”(《社会分工论》,第184页)。
再次,探寻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表明劳动分工对维持社会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涂尔干根据文明程度越高的社会中自杀率越高的社会事实,提出对“劳动分工的来源就是人类持续不断地追求幸福的愿望”这种个人主观取向归因的反对。涂尔干认为“决定社会演进的原因存在于个人生活的环境中”(《社会分工论》,第208页),于是他将考察劳动分工产生原因的目光放在了社会环境的变化上。我们已知环节社会逐渐丧失了它原本强大的掌控力,“分割各个环节的壁垒被打破了,社会实体变得更加自由进入到全新的组合关系之中”(《社会分工论》,第213页),原来相互分离的个人终于结合在一起相互交往。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密度不断增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口密度的增加、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壮大、沟通手段和传播手段的增多和提速(《社会分工论》,第214–217页)。社会成员总数越多,他们之间的联系也就越多对劳动分工的影响也就越大。涂尔干提出预设:“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是分工变化的直接原因,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分工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是因为社会密度的恒定增加和社会容量的普遍扩大”(《社会分工论》,第219页)。随着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扩大,人们之间的生存竞争也就变得更加残酷了。
然而“各种不同的职业可以同时存在,互不侵害,因为他们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社会分工论》,第224页),不同职业的人们甚至能够“和谐一致的进行服务”。反之,各种越是相近的职业且接触越多的人们,他们之间就越容易产生冲突。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之下,“社会群众集中的趋势,特别是人口增长的趋势最终决定了劳动分工的发展”(《社会分工论》,第225页)。涂尔干将劳动分工称为“物竞天择的结果”和“心平气和的解决方式”,并且指出劳动分工的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
最后,反驳对劳动分工的不同观点,阐明劳动分工为个人人格的发展创造条件。 对于“劳动分工让个人变成了机器,失去了个性”说法,涂尔干却不这样认为。涂尔干指出这不是分工所导致的结果,“它只是例外的和反常的情况”(《社会分工论》,第332页)。涂尔干认为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工作目的、取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就能感受到自己对于社会是有价值的、他的活动是有意义的。并且涂尔干指出“个人的人格非但没有由于专业化的发展而受到损害,反而随着分工的发展一同发展起来了”(《社会分工论》,第361页)。
涂尔干认为人格早在分工形成之前就已经很完整的观点是一种幻想,他认为脱离社会来谈个人人格是没有意义的,个人展现出的活力是在社会中活动的活力,“个人人格的进步与分工的进步是一脉相承的”(《社会分工论》,第362页)。在机械团结的社会里,集体人格完全吸纳了个人人格,个人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受到强大的集体意识支配,个体缺乏独立的人格空间。而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社会进入有机团结阶段,集体意识不再像在机械团结社会中那样严格地规定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个人有了更多自由去发展自己的特殊职能和能力,如迁到他乡谋求发展或者不再从事祖先世世代代从事的职业,从而促进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在阐述完社会分工地功能、原因和条件之后,他还分析了“失范的分工”、“强制的分工”、“不协调的分工”这三种劳动分工反常的形式。点明了我们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会出现这些要求:1.劳动分工会产生更多“可以保证相互分化的各种功能进行稳定和正常协作”的规范,倘若没有这些规范有机团结就不可能形成;2.要不断追求公平,追求各种竞争的外部条件的平等;3.形成与社会现状相符合的道德。总的来说,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是在反驳他人观点的同时,根据社会事实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社会变迁中考察人与社会的关系。既坚持了实事求是,也做到了联系运动地看待问题。
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下经典阅读的心得。
第一,克服畏难心理,坚持读下去。
当我在图书馆看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厚度的时候,内心感觉此书是万万读不完的,后来在处理日常琐事以外,坚持有空就去自习室阅读也读得个七七八八。一杯清茶,几十页书,一个下午。这种阅读的体验,也是之前的快节奏工作所不能想象的。
常常在阅读前害怕自己读不懂书本的内容,每当我有这种想法的时候,我就在内心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没事的,先读,读完总会有收获。所以研究生第一个学期经典著作的阅读最先带给我的感受是:在开始接触一件新事物之前,要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不要去过多设想自己会造成的消极结果。然后把事情坚持做下去,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去接触具体情况以及解决具体问题。这也是在当今容易焦虑的大环境下,这是我们所迫切需要的。在学校“自然宽和,笃信好学”的氛围下,阅读经典著作,是在读作者写的内容,也是在读自己“人生的故事”。认识自我的不足,鼓励自己成长。
第二,抓住关键词,梳理书本逻辑。
书本的各级章节名都是对文章各部分的概括,抓住目录、各段落中心词就能形成对书本逻辑的大致梳理。接触一本没读过的书籍,抓住关键词也能帮我拜托阅读的盲目感。比如说阅读《社会分工论》的时候,注意到作者第一卷的章节名是“劳动分工的功能”,那在这一卷就可能涉及到:劳动分工有什么功能?作者如何论述劳动分工的功能?
第三,提出问题,得到自己的收获。
在阅读完整本书以后,读书报告的写作首先是以书本内容的理解为基础提出自己的问题,再以书本内容为材料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解答。书本的内容成为我们的砖头和砂石,用自己的逻辑叙事搭建起了自己的房屋。读书报告的写作的过程,是加深对书本内容理解的过程,也是锻炼自己写作能力的过程。
第四,突破信息茧房,更新世界观。
在生活中,常常在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在互联网平台中,每日好像获取了大量的新鲜事物和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却由于“兴趣推荐”机制一直被困在信息茧房中。阅读书本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偶尔会在网络上搜索。投给互联网平台的新关键词,像是被抽掉的“茧房”丝线线头,渐渐打破之前的束缚接触到新的方面。所以即使在当今互联网发达、AI看似无所不能的时代,阅读经典著作也是有意义的。
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地统一,互联网平台的“兴趣推荐”机制能让观点相似的人在一个评论区相遇。一方面让观点相似、兴趣相同的人们更容易相遇、产生共鸣,从而更愉快的进行交流;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因为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不顺而产生消极、悲观和极端的观点时,也容易在和其他同样消极悲观人群的交流过程中不断地强化自己消极、悲观和极端的观点。由于当今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大多数年轻人都被动或主动的只身去往大城市工作、学习,上述互联网平台的“兴趣推荐”机制的负面方面,将会很大的影响本来就很孤单的背井离乡人群的情绪。阅读书本也能短暂的让人从繁杂的工作、生活、学业中和悲伤消极情绪中脱离出来,去体会不一样的观点和想法。
在阅读经典著作的过程中,跟随作者的思路,不断地见识到以前所没有接触到的新知识、新观点、新逻辑。在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了解到马克思在文章中就已写明鸦片战争中英国的贪婪无礼的卑劣侵略行径和中华民族保家卫国战争的正义性。第一次在课堂上学习到的《中国近代史纲要》以外,从第三人视角看到了其他国家的人对近代史苦难的深刻剖析。除此以外,还注意到涂尔干在《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中分析法团为何会被时代抛弃的过程中,提出法团的因循守旧和事物的不断变化发展提出新要求之间不适应的矛盾,其中还拿中国举例子,“像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群体,从来就不是静止的,因为那里的变化没有止境。”也切实感受到中国的一直以来还是颇具影响力的。
行业
研习社
•本期作者:江秋,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
•本期编辑:二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