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3

3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品读 | 懒惰竟能激发人们发明创造的潜力

图片

*本文为《品读》2025年第3期内容

1910年,《洛杉矶时报》曾刊载过这样一个故事:老板交给打工的小伙子一项任务:看管蒸汽机。需要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时不时拧一下蒸汽机阀门,给它放放气,以免机器里面气压过高便是。但是,小伙子一整天都得盯着蒸汽机上大大小小的全部零件,不能走神干别的事。于是,他很快厌烦了这项工作。一日上司去机房里查看,发现蒸汽机照常运转着,小伙子却不知啥时候跑没影了。原来,这个“懒惰”的小伙子发明了一个小装置,能让蒸汽机自动减压,而无需专门让人看管阀门。就这样,第一台自动泄压蒸汽机诞生了。

那个小伙子的举动反映出一个更深的事实:当我们感觉心懒体倦、不愿再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就想找个更省事的办法去完成,以便节省时间和精力。换言之,懒惰可以激发人们发明创造的潜能。

图片

近年来已有心理学家和一些企业家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想让我们以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懒惰”的另一层意义——以懒惰为契机,化懒惰为革新动力。据说比尔·盖茨和沃尔特·克莱斯勒在用人原则上,都信奉这样一句话:“让懒惰的员工去做一项辛苦工作,他们会找出一条完成任务的捷径。”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祖先的一个宝贵资源就是自身体力——那时的人们,必须保持足够体力才能够随时寻找食物、逃避猛兽追击和抵御各种侵袭。如果体力消耗在短时间不能获益的事情上,是危险的;那么算计好体力消耗从而让行动获益,则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智慧。与其事倍功半,不如事半功倍,人类的大脑就是为懒惰而设计的。

如今,简单的生存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是难题,为什么每天用来工作的时间却比以前更长而睡眠缩短了呢?因为自幼年起,长辈就告诫我们:懒是人生之病,唯有辛苦可治。我们所受的传统文化教诲是“一生之计在于勤”,于是不辞辛苦地工作,为的是收获更多。很多心理学家目前仍在研究中强调,工作能力和达到目标是我们成功和幸福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闲散等不良习惯都和人生的不幸有关。但让我们感到矛盾的是:往往是工作越辛苦,生产力却越低,又是怎么回事呢?“能量工程”公司主管托尼就如何提高生产力提出过这样的意见:“如果我们不肯花一些时间用于自身的恢复和充电,做事情就难以保持专注力,欲速不达或者忙中出错。被动性长期聚焦于一件事,容易引起思想溜号,阻碍产生奇思妙想的能力。”

那么,怎样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还能享受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呢?也许答案之一就是我们主动做一做“白日梦”。近年来,一些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对“异想天开”一词赋予了新的价值:阶段性休息、接纳自己的“不作为”,能够帮助我们的大脑接受新信息、重获专注力、开拓新视角,并可以将各种想法进行新的组合。我们的很多奇思妙想,也确实发生在做淋浴或洗碗等最简单的事情之时。哥伦比亚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当一个人收心安静之时,大脑的默认网络模式更为活跃。也就是说,心灵的放松能够促进大脑中“默认网络模式”的活动,而这一系统恰恰负责解决问题的任务。

图片

现在的核心问题是,习惯了忙碌的我们,一旦闲暇来临,却不知如何度过美好的空余时光了。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就在这个星期,关注一下自己的日程表上哪一天是空白的。不要想着用工作或各种活动来填满那个空闲的时间,而是放下所有无关紧要的事情,去享受留白的时光,就像美国诗人玛丽·奥利弗的诗那样:“我孤独,我感恩。”也许那时,你脑洞大开的时刻就到来了。

原标题《无为而治》
作者:[美国]杰弗里·戴维斯
译:安之
图片


图片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