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五年前,为了研制一台厌氧提菌仪,我们投入了三百多万元。那个时候,我们仅在机体设计方面就花了三年,尤其在适宜过滤技术方面,不停地换过滤网和匹配不同类型的负压泵。但谁能想到,我现在使用的这台亚克力厌氧提菌仪的价格不过1.5万元。
随着“提菌”变得越来越简单,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肠道菌群移植(FMT)目前面临的核心问题到底是什么?
结合我这五六年来的研究经验,特别是对所有患者的跟踪随访发现:最关键的因素,始终是供体的质量与选择。
当前,有很多学者将重心放在“定植率”上,即供体菌群是否能在受体体内存活下来。但我更看重的,是临床表现是否改善,疗效是否确切。毕竟,患者选择菌群移植,目的是改善身体状况,而不是为了达到某个生信数据的标准。
在实践中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一些定植率不高的受体,其健康状况却出现了显著改善;相反,某些定植率看似很高的个体,实际疗效却不明显。这一现象传递出两个重要信号:
定植率本身不能充分代表疗效,它只是众多参考指标中的一个。
目前用于评估定植率的标准,尚不足以准确反映肠道菌群这一复杂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
因此,肠道菌群移植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更加聚焦于如何挑选出对的供体。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匹配机制、个体差异和功能调控的问题。从“能不能成功移植”转向“移植后是否真正有效”,这才是下一阶段真正需要解决的课题。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