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1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文化传播】三春勤耕守文脉 方志花开启新章——写在南充市方志馆开馆三周年之际

图片

图片

三春勤耕守文脉 方志花开启新章

 ——写在南充市方志馆开馆三周年之际

南充市方志馆
图片

 2022年3月23日,南充市方志馆正式开馆运行。三年来,南充市方志馆深耕文脉、守正创新,始终秉承“鉴古知今、以志育人”的初心,深化“地方文脉、发展历程”的立体展陈,拓展“数字方志、云端共享”的智慧服务,构建“展教并重、以志育人”的文化高地,充实“全民征集、多元共享”的资源宝库,成为了南充的文化地标、城市名片,共接待机关企事业单位、外来嘉宾、投资客商等各类团队400余个,市民游客近3万人次。

图片

 一、建设开放共享的“市情会客厅”

 南充方志,方知南充。方志馆设有临展区、特色地情展示区、方志文化阅览区三大主题功能区。年来,南充市方志馆坚持常态化开馆,用最暖心的服务、最优质的讲解、最贴切的体验,累计接待中省市各级领导、省内外方志同仁以及市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团队400余个、游客近3万人次。创新实施"展厅+运营"模式,与市直机关工会合作举办“书习语·红旗漫卷”书法特展,与西华师范大学蜀道学院共同制作“寻找古籍里的蜀道”临展,与南充市作协联合策划本土作家新书发布会等文化共享活动,不断提升方志文化影响力。年来,方志馆运行得到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批示。
图片

 二、打造全域覆盖的"地情资源矩阵"

 横陈百科,包罗万象。年来,方志馆采取征集募捐、购买交换以及搭建电子平台等方式不断丰地情资源库。

 在实体馆藏方面,通过“党政联动+社会捐赠+跨地交换”模式,藏书量从开馆初期的2万册增至3.3万册,包括志鉴类书籍15000万余册,南充境内旧志古籍(点校版、印影版)、家族谱和各类地情书籍等7200余套册,其他书籍11000余套册。

图片

 在全民征集方面,近两年收获捐赠文献和实物资料200余套册。馆内现存时间最久远的一套旧志《民国蓬安县志稿》(共11卷),系蓬安收藏协会会长樊渐诩捐赠。通过开展面向社会征集文史资料工作的同时,还吸收了杨春林、兰加兴、王凯恩等一批较为出名的地方文化爱好研究者,为地方志工作提供支持。

图片

 在数字赋能方面,同步构建南充市地情网和“方志南充”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一网三号”新媒体矩阵,并依托微信公众号和地情网站建设数字方志馆,上传电子书225套,图片资料2000余张,视频资料300余件,数字资料1300件。方志馆原创宣传视频《志里乾坤·魅力南充》获全省地情短视频拍摄宣传活动特等奖,并被选送参加“中国地方志网络精品征集展播”。

图片

 三、培育多维联动的“文化共生体”

 方志搭桥,文化共兴。年来,方志馆坚持守正创新,志助德教,坚持用方志文化讲述南充故事、弘扬地方文化、涵养家国情怀,开拓教化育人基地。

 构建"1+5+11"文化传播网络。以方志馆为平台建设社会科学、党史教育、双拥示范、社会实践等教育基地11个,建设高校分馆、机关分馆、企业分馆、红色景区分馆等5个,形成以方志馆为圆心、分馆为支点、教育基地为脉络的文化涟漪效应。

图片

 建立 “政产学研”协同机制。通过整合资源,形成“阵地联建、活动联办、成果联享”的协同发展机制。2024年,与共建基地南充市顺庆区政协联合录制的“政协委员直播间”视频节目——《用地方志打开南充记忆》,全网浏览量超16万人次,省地志办《工作简报》及《四川政协报》予以报道。与学校分馆仪凤街小学开展“小小讲解员”课后实践服务,与嘉陵江文旅集团签订研学游合作协议等等,各类特色文化交流活动开展80余次。
图片

 创建文化活动品牌体系。2023年创建《方志文化大讲坛》宣讲品牌,先后走进学校、乡村、机关单位开展宣讲20余场,“志载南充·志在家国”课件纳入市社科联科普教育专题,相关做法得到省地志办领导肯定。2024年,坚持一月一期开展“同在一座城共读一本书”分享活动,创新组织“京剧会友”“汉服出行日”等传统文化活动,基本做到每周有活动,每月有亮点,多次得到南充市广播电视台、《南充日报》《南充晚报》等媒体关注和报道。

图片

 三载笃行,春华秋实,初心未改,矢志如初。南充市方志馆将始终聚焦精管理、拓资源、活利用、促融合、育人才、铸精品,赓续历史文脉、凝聚奋进共识、厚植乡土情怀,构建“征、藏、研、用、传”协同发展的方志生态体系,为擦亮南充文化标识、赋能城市创新发展注入方志动能,在新时代的浩荡征程中刻印文明薪火相传的坚实足迹。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方志南充

撰稿:南充市方志馆
视源:方志视频号 微顺庆视频号 方志四川视频号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