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
“小青柠”们身着的“活力紫”
正是“中国红”+“海外蓝”的调和色!
💜💜💜
在这场速度与力量的盛会背后
838名“小青柠”志愿者
以专业素养与青春热忱
为这一国际赛事保驾护航!
独当一面的“后勤指挥官”
清晨7点至深夜10点,赛场与后勤交通保障组展位之间的连线上,总能看到杨成浩接听电话穿梭的身影。来自南京审计大学的杨成浩是一名后勤交通保障志愿者,这位“班车调度中枢”正用精准到分钟的协调,为来自全球的运动员、技术官员及工作人员搭建着无形的“赛道”。
“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有班车需求的人确认最近的班车时间。”杨成浩指着班车调度表介绍,“每趟车次需提前确认需求,如果有选手或者工作人员需要紧急乘坐班车,我会为他们进行及时的联系,确认需乘坐的时间、人数以及往返地址。”
这段赛事保障经历,对于杨成浩来说弥足珍贵。2021年,刚刚参加完高考的杨成浩遗憾地错过了成都大运会志愿报名。来到南京后,他第一时间加入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从浦口马拉松到南京马拉松,志愿经验的积累让他逐步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后勤指挥官”。
“这次世锦赛的班车保障,让我真正体会到‘幕后英雄’的价值——当运动员在赛场上争金夺银时,我们确保他们的每一分钟都不被浪费。”
从蓉城少年到金陵“小青柠”,杨成浩用行动诠释着对于志愿服务的热爱。正如他贴在志愿者留言墙上的便签所写:“每一趟准点发车的背后,都是对‘奉献’二字的无声承诺。”在这条没有聚光灯的交通线上,他和无数“小青柠”一起,用责任与热忱铺就赛事成功的基石。
南京特色的“安利官”
“这枚徽章是南京的‘千年古刹’鸡鸣寺,这是波光粼粼的玄武湖,而这是滋养了南京千年的母亲河——秦淮河……”在“南京魔方”的纪念品展台,来自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大三学生朱文欣手持徽章,向外国友人娓娓道来。作为品牌推广岗位的志愿者,她不仅是纪念商品的“推荐官”,更是南京文化的传播者。
对于朱文欣来说,这次志愿服务活动也让她收获良多。在为外籍游客介绍徽章的过程中,她也与其他的志愿者进行了徽章的交换:与南京体育学院的“小青柠”交换的校徽纪念章、与2014年“小青柠”前辈跨越时空传递的赛事徽章、组委会为表彰志愿者贡献特别设计的冠军领奖台徽章……
每一枚徽章都是一段故事,每一次讲解都是文化的传递,她希望,能够通过徽章将这份志愿精神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
赛场内外的“引导员”
"请问您需要什么帮助吗?"来自东南大学的大三学生黄子昱身着志愿者制服,正用流利的英语为外国媒体指引路线。他不仅是媒体欢迎台的“引导员”,更是连接国内外赛事参与者的“微笑纽带”。黄子昱每天都要在场内为国内外的媒体提供服务,从路线指引到箱包寄存,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当带着外国媒体工作者走完全程,他脸上洋溢的笑容和那句‘Thank you’让我瞬间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黄子昱的志愿之旅始于4天前。17日场馆尚未对媒体开放时,他已作为首批志愿者参与培训,熟悉内场流线、演练突发状况应对。
“当时很多志愿者彼此不认识,但几天下来,我们成了互相照应的‘战友’。”他回忆道。作为小组长,他不仅要协调组内工作,还要承担上下级联络的任务。
“组织能力的提升是这次志愿最大的收获之一。”黄子昱坦言,平衡学业与志愿并非易事,但这段经历带来的成长却是与课堂不一样的体验:“在服务赛事的过程中,我有了更多机会与来自全球的媒体工作者、运动员进行深入交流,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全球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用服务让南京与世界对话”
晨光初露时,唐柯蕾已坐在酒店大堂回复邮件。这位南京晓庄学院外语志愿者,和15名伙伴一起为74名外国媒体记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对接确认行程、协助注册证件、协调酒店与交通、解决网络电话技术问题……22岁的她干起活来利落爽快。
3月20日上午,唐柯蕾陪伴外媒记者来到大报恩寺,参加“媒体看南京”活动,“很多外国记者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的感兴趣,所以参观时,我们会主动引导他们体验香道文化。”唐柯蕾表示,“除此以外,我们还负责保障各个外媒记者的衣食住行,光是交流邮件就有202封,几乎是24小时待命。”
“南京志愿者,专业又暖心!”法新社记者Luck Phillips为南京晓庄学院外语志愿服务队竖起大拇指点赞,唐柯蕾开心并自豪地说道:“我们用服务让南京与世界对话。”
场馆中的“温暖导航”
“您好,小心台阶”“这边直走第三通道”,简单的指引语在场馆内此起彼伏,这是河海大学外国学院王昕蕊所在的场馆管理志愿者团队日常工作。场馆内外人员、观众进出引导及设备维护,每个人都化身“温暖导航”和“安全扫描仪”,用微笑、耐心、细心助力赛事有序进行。
“与运动员沟通交流时要有热情,引导观众出入要有耐心,检查线路不能放过任何一个角落……”见到王昕蕊时,她刚结束自己的工作,正在跟组员们复盘工作中的不足。
从早晨7:20到深夜10:00,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日均巡场5次,单次覆盖全场需半小时。“看似简单的工作,需要极强的责任心和细致度,特别是场内线路检查,这个关系到整个赛事的运营。”王昕蕊表示。
王昕蕊感慨道,“这两天,南京早晚温差大,为了照顾大家的健康,我们在晚上会及时收放门帘。当运动员、工作人员经过时,总会微笑致谢。虽是微小服务,但善意流动让人触动。”
当“中国红”遇上“海外蓝”
诞生出的“活力紫”
化作了场馆内外的
一声声呐喊
一份份关怀
一次次暖心服务
……
赛事期间
838名“小青柠”志愿者
用真诚与热情温暖了赛场内外
为他们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