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沧州市献县本斋初级中学的50名师生于早春时节前往衡水市阜城县本斋纪念园,与80多年前牺牲在此地的冀中回民支队烈士举行“认亲”仪式。
2.学校希望通过这一活动让孩子们熟悉英烈事迹,讲好自己所认“亲人”的故事,传承英烈精神。
3.仪式最后一项流程,师生们站在88座烈士墓前齐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表达新时代少年誓要振兴中华的决心。
4.作者在活动中倡议认烈士为亲人,认为这不仅应该是一家一户的事情,还应该是全社会的集体行为。
5.由于此,作者于2025年元月向献县所有中小学生发出“认烈士为亲人”的倡议书,首次活动选择了以民族英雄马本斋命名的本斋乡本斋初级中学。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来源:解放军报·中国军号
本斋初级中学的学生们在“认烈士为亲人”仪式现场。作者提供
早春时节,河北省沧州市献县本斋初级中学的50名师生乘坐大巴,奔赴百里之外的衡水市阜城县本斋纪念园。此行的目的是要与80多年前牺牲于此地的冀中回民支队烈士,举行一场庄严而隆重的“认亲”仪式。学校希望通过这一活动,让孩子们熟悉英烈事迹,讲好自己所认“亲人”的故事,来传承英烈精神。
仪式的最后一项流程,师生们站在88座烈士墓前齐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以告慰先烈、表达新时代少年誓要振兴中华的决心。此时,作为此次活动的倡议者和发起人,我忍不住流下了热泪。
“认烈士为亲人”这个想法在我心中已经酝酿了很久。6年前,我作为民族英雄马本斋家乡的作家,决心创作出长篇纪实文学《回民支队》。
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写出真正体现冀中回民支队灵魂的作品,从2018年年底,我开始进行实地采访。寻访了多位健在老兵,听他们口述历史,挖掘到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其间,我不幸罹患乳腺癌,历经多次化疗、放疗,但始终没有停下追逐历史的脚步。我在养病期间,还利用手中的资料和多方查找到的线索,先后为戴信、肖士相、哈凤明等5位回民支队烈士找到了亲人。看着烈士亲人们喜极而泣的样子,我心中感慨良多。我深深知道,能够被亲人找到的烈士其实极少,更多的烈士牺牲时还非常年轻,不仅没有后人,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还有好多烈士,并不是本地人,他们为国捐躯,埋骨于异乡。我想,今天的我们不应该让他们英魂孤单,因为烈士们都是我们的恩人啊!
我越来越强烈地产生了要带着我的女儿,以及我女儿的女儿去“认亲”的想法,因为烈士们实在是太可敬,太可爱了!
比如,烈士丁天真牺牲时只有14岁,但他的英勇事迹在回民支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冀中回民支队政治部主任丁铁石同志的亲侄子,1938年只有10岁时,通过党在北平的地下组织来到回民支队,是回民支队抗战剧社舞蹈队的小战士。在整个回民支队数他年纪最小,个子最矮,可他一旦唱起歌来,声音清脆洪亮,优美动听,官兵都听得入迷。他会唱的歌很多,最拿手的是《卖报歌》和《松花江上》。他是辽宁本溪人,亲身感受过山河破碎的痛苦,每当他含着眼泪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战士们越听越激动,热血沸腾,愤怒的烈火燃满胸膛,忍不住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誓死不做亡国奴!”口号声响彻天地。丁天真同志很快成了回民支队响当当的小“歌星”。官兵都欢迎他去教唱抗日歌曲,部队驻地的老乡们也格外喜欢他。有慈祥的老大娘一边往他手里塞着熟鸡蛋,一边说:“这么小的孩子就离开父母跟大人一样行军打仗,真是好样的!吃吧,吃得饱饱的,才有劲去打鬼子!”村里学校的老师们也请丁天真去教学生唱歌。他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指挥有劲,很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晚上,学生们经常到剧社的驻地找丁天真玩,真是军民亲如一家。丁天真很能吃苦,不管是连续行军作战,还是因敌情紧迫整天吃不上饭,他从来不叫苦。有战友想帮助他,他总是说:“我人小志气大,下决心锻炼,向大哥哥们学习,请不要为我担心。”丁天真同志的先进事迹,经常被各连队指导员作为政治课的活教材。每当敌情紧急、生活艰苦,有些战士情绪波动时,指导员们常会以钦佩的口吻说:“你看咱回支年龄最小的丁天真同志,人小抗日决心大,能吃苦耐劳。他从大城市来农村参加抗日,无论环境多么艰苦,他总是乐观的,没有一点消极情绪。咱们都是大小伙子,遇到困难就胆怯了,这还像话吗?”
再比如,烈士张子风。她是北平辅仁大学附属女子中学的学生。16岁那年,她背着家里,偷偷来到冀中,参加了回民支队。1942年6月,她和丁天真一起牺牲于衡水市阜城县的一场战斗中,年仅19岁。她热情活泼,开朗美丽,曾经给战友们绘声绘色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我穿着军装去一个老乡家,那一季的军装颜色染得稍微偏黄了点儿,结果那家的大公鸡一见我,立刻咕咕叫着,带着母鸡们飞到屋里的立柜顶上趴了下来。一问才知道,原来前些天鬼子来扫荡,把全村的鸡都快吃光了,这只公鸡就是用这样的办法躲过一劫的。老乡说,公鸡看你穿得黄乎乎的,以为鬼子又来了。张子风常说:“看,不把日本鬼子打出中国去行吗?连老百姓的鸡都活不下去!”
我对那88座回民支队烈士墓越来越牵挂。他们为国捐躯,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该懂得报恩才对。
我当然可以领着我的家人去“认亲”,可我觉得这不仅应该是一家一户的事情,还应该是全社会的集体行为。这样,既让英魂不再孤单,又生动地进行了红色教育,有效地传承了红色基因。
2025年元月,我首先向我们献县所有中小学生发出了“认烈士为亲人”的倡议书。首次“认亲”活动,我选择了以民族英雄马本斋命名的本斋乡本斋初级中学。我觉得这样更具有象征意义。而且,活动确定的第一批12名烈士基本上只有十几岁,也不过是中学生的年龄。
本来,活动的日期定在2025年2月7日(大年初十),因为这天是民族英雄马本斋逝世81周年纪念日。不巧的是,我在大年初二查出直肠癌,且已扩散到肝部,不得不住进了医院。但师生们“认亲”的热情是高涨的,准备是充分的,他们盼着能早日“认亲”。
2月18日,我从医院出来,便参加了这场期待已久的“认亲”仪式。
当庄严的国歌声响起,当我亲手把一份份《革命烈士认亲证书》交到学生们手中,我从他们坚定的眼神中读出了:放心吧,烈士们的亲人会越来越多!
初春的阳光照在孩子们手捧的认亲证书上。封面上那条象征爱的黄丝带,正像一条凌空飞起的中国龙,在晴朗的天空下熠熠生辉。
(解放军报·中国军号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