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自己要有明确的界线意识
尤其是当父母自身该做的事、该完成的使命与孩子的需求发生冲突时,父母要根据自己心中的界线,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实现自己应有的社会价值。
父母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清晰界线,也是在用行动给孩子做榜样,教育和引导孩子不仅要尊重父母的界线,也要建立好自己的界线。
其实,孩子也正在尝试着为自己定位,争取自己的主权。
那些没有独立的界线意识,由孩子随心所欲来替他们定位的父母,并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为孩子的主权让位。
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既要学会说“好”,也要学会说“不”。这不仅是在教孩子立界线,更是在帮孩子成长,让孩子学会尊重父母的界线。
父母要明确与孩子之间的界线
生活中,孩子常常会用闹别扭、发脾气等行为试探父母的承受度,考验父母的耐心。
有些父母因害怕冲突,不管孩子因为什么生气,都会无原则地让步。
这样往往会滋长孩子的无界线感,让孩子以为,只要他发飙、撒娇、耍横,父母就可以让步,他就可以不必遵守规矩、随便越过界线。
尝到这种甜头后,孩子在生活中就会得寸进尺与父母抗衡,这必然影响日后健全人际关系的构建。
因此,父母要学会适时对孩子说“不”,帮助孩子学会理解与尊重,学会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同时,孩子也能从父母的态度中学会用“不”来捍卫和保护自己的权益。
其次,时刻坚持好界线。
界线需要坚持,即便是在孩子不接受,甚至用大吼来表示抱怨、指责,或者求饶、祈求时,父母也不能妥协,而要坚定地持守界线。
在商场或者玩具店,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因为父母没有买自己想要的玩具而在地上撒泼打滚。
这种情境下,并非每个父母都能够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少父母最终会被孩子的哭闹打败,为了自己的面子而妥协。
经常用此手段来要挟父母满足自己心愿的孩子,实际上是被父母的妥协养成了一种没有界线的生活方式。
如果父母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界线,就会滋长孩子为人处世的无原则性,这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亲子关系的构建。
基于此,父母一定要将界线坚持到底,即使孩子反对你的决定十万次,父母的职责“便是在你的立场上站稳十万零一次”。
最后,让孩子拉好自己的车。
承担行为的后果是落实立界线的最终目的和现实成效。
后果是界线最后的屏障,比惩罚更有效。
即使在孩子排斥父母设立界线的时候,也要坚持利用后果的作用。
父母要让孩子拥有适当的自主权,让他在行使自主权中选择承担的后果。
通过承担后果,让孩子知道有些问题是自己的问题,不是别人的问题,要拉好自己的车,以此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做到这一点有三个要素。首先,让孩子预判一下事情可能产生的后果,明确自己的责任;其次,运用“梁木与刺”的原则,教孩子“在看朋友眼中的刺之前,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找别人问题的时候,先看到并解决自身的问题(这也就要求父母在觉得孩子有问题时,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因为很多时候孩子身上反映出来的其实是父母的问题);最后,制定规则要严格执行,可以白纸黑字地确立孩子的界线是什么,父母的界线是什么;孩子需要对自己的界线负责,也要尊重父母的界线,反之亦然。
父母要共同一致遵守界线
父母还要避免“三角关系”,即汤森德博士所说的“两个人不设法解决彼此的冲突,却另外再拉一个人进来,要他袒护某一方”“那个‘第三者’与冲突根本无关,他只是被用来暂时安抚双方,或成为那两个害怕正视问题者的挡箭牌”。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三角关系”的界线问题,在中国的家庭中极为常见。为了避免“三角关系”的发生,与孩子发生问题的一方父母应直接出面与孩子谈判,亲自解决与孩子之间的问题;另一方则尽可能回避,让他们自己解决,这样才能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界线的标志就是分寸感,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最好方式,正如周国平所说,“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独处的权利”。
父母学会用界线呵护孩子,帮助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懂得架构自己的生活,使他体验到行为的后果,学会保护自己,学会负责任,更有安全感。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原标题《父母有责任为孩子立界线》
本文作者|高闰青,系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焦作市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
插图设计|王荣佳
责任编辑|王佳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