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孵得出但留不住”?上海应如何打造新型科技孵化体系?

图片

图片

不同于传统的大企业创新、大中小企业孵化创新等单一主体功能的孵化器形态,新型科技孵化体系不仅注重贯通产学研创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并且需要多链协同合并,串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因此,孵化体系内部各个主体之间边界逐渐趋于模糊化,物理空间效能降低,高效的产业生态链形成闭环,虚拟空间集聚效应凸显,金融、法律、人才等多元层面的创新生态土壤为孵化企业提供充足养分。

在此背景下,上海要打造自身孵化品牌。当前上海的不少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得出但留不住”的原因在于,企业的外溢成本仍然小于品牌效应。品牌打造形成孵化器名片背书,使孵化企业的研发市场部门愿意留在上海,这是可行的方案。此外,新型科技孵化体系的功能转变意味着能够提供融资、人才、法律等多种增值服务,这是其核心竞争力,也是其完成品牌价值塑造的必经之路。品牌即是入孵企业对孵化服务的认可度。一是在增值服务设计中,重视量化的思维,经过可复制迁移的价值服务,计算特定企业在实施服务所消耗的人力资源成本下能够获得的收益,让企业看到孵化服务实实在在的价值。二是在不断优化服务中,由逐渐高端化的价值服务发展出高质量的客户基础,在客户群的聚集中构建优质服务生态。三是培养一支稳定的精进服务质量的团队。

其次,要协调发展新型科技孵化体系的价值链和创新链。科创类企业的创新具有较大风险,特别是对于从事硬科技研发的企业,投研发周期长,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资源。因此,企业的顺利成长不仅需要政府财政政策针对性引导企业参与前期基础研究,保障创新链的源头活水,而且需要多方动员民间资本撬动企业市场价值,推进企业产品产业化,获得市场财务回报,从而协调发展价值链和创新链。在创新链端,财政投入和政策优惠力度应不断增强。优化完善财税政策设计,在设计政策时,应尽可能动员社会资本,推动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向基础研究领域的投资。国有资本要有合理的风险容错度。政府可以财政聘用导师团队,包含成功企业家、政府部门人选、投资机构人选和技术转移专家等。最后,当前上海企业各自出海,没有形成合力和资源共享,风险太大,可以组建类似日本贸易振兴机构、韩国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之类的出海支持机构。在价值链端,善用资本杠杆的企业更有希望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在科创领域,投资人秉持着高投入高回报的理念,更看重长远的时间线,更注重团队、企业和行业的长期发展,因此需要“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的介入。

此外,硬科技领域的创投除了注重投资,更应注重培育产业链整体生态,包括搭建中间品和人才共享平台、参与构建产业链、对接上下游客户等投后服务,让产品率先进入产业,经过验证和应用,最终获得商业回报。此外,在建设产业园区时着重构建“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生态圈,联合上下游企业整合成产业园,通过“一楼一链”的模式把产业园产业链化,把“上下楼”做成“上下游”。这既可以有效发挥孵化体系的空间载体功能,又可以推动生态体系的构建。在产品研发方面,可以鼓励小规模专业研究机构精细化专业服务,主要包括事前知识产品如研究和咨询项目,以及事后知识产品如专利、软件许可的授权转让等,在不同的环节充当“润滑剂”作用。在资金方面,应积极发挥国有资本创投引领和补位作用,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投资充当排头兵的角色,带领组建投资生态圈。

(作者分别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创业与创业投资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正常人的智商范围在85~115,你的智商在正常水平吗?测一测
广告千映智智商测试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