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1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用美颜照办身份证被拒,修图自由应有边界

□杨婷(云南财经大学)

广州一女子在更换身份证时,坚持使用10年前的“精修”证件照,最终因审核不通过,愤而将公安机关诉至法院。本案经广州铁路运输法院审理后,认定公安机关要求重新提交照片的做法并无不当,依法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3月22日 《广州日报》)

这一事件恰如一记警钟敲醒我们:数字化时代,如果连法定证件都存在“照骗”,我们还有什么剩下真实,追求“美”的边界在何处?

李某坚持使用十年前的证件照,本质上是对"肖像权"的过度延伸。我们习惯了在社交媒体使用滤镜、美颜、修图构建专属的“数字身份”,而这种对照片和个人形象的创作自由,不能被误读为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权利。无论美颜软件将修图技术推向何种高地,公众自由创作的身份构建与法定证件维护的公共秩序不能冲突。身份证本身就是保留生物信息和密码作为证明身份的合法证件,公安机关通过人脸对比识别假身份证以抓获罪犯是常用手段,在身份证上追求自由,无疑是消解了身份证作为法定凭证的严肃性,扰乱公共秩序。

其次,身份证追求“美”的背后,是对自我表达的错误认知,对诠释“美”的错误越界。长久以来,社交媒体追求“九宫格美图”“人生照片”本质上是为展现自我,追求美的独特方式,但公众在此类照片视频塑造的“照片焦虑”中已经失去了最初的个性释放,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不愿接受自己的真实样貌,逐渐扭曲了自我表达的追求,让“颜值”裹挟了自我,以至于身份证都要追求一个“完美”的自己。

此前,也有人追求靓照而伪造身份证,被公安查处并处罚数千元,这正是公众当下处于“颜值框架”社交媒体式生存的写照。在网络空间,虚拟头像、表情包为个体打造了个性化的人设,回到现实,将网络审美适用现实生活,但我们不必为虚拟的“人设”样貌而买单,在屏幕背后的每个人都是真实而鲜活,同样的社交标准下,我们才能接触到更多元的人,追去更多元的审美,感受更有温度的面庞,否则那一张张“精修”的身份证也会如网络昵称出现“通货膨胀”。

在“颜值经济”狂热的今天,无论审美如何变化,地铁闸机不会识别精修容颜,边境安检不认可虚拟形象,司法系统更不会采信失真照片。当公众精修照片时应思考,自我表达的边界在何处?什么才是值得追求的自我表达?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