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1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古代智慧与建筑美学集大成者—故宫

古代智慧与建筑美学集大成者—故宫

 

古都北京的重要特征之一,即包含了代表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理念、礼制文化的中轴线。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约7.8公里,含遗产建筑15座,故宫则为其中的核心。北京中轴线在20247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反映其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图典—故宫》(1),20247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是一部解读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历史文化读本。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皇宫,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是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典型代表。本书以故宫古建筑为核心,从历史进程、布局与功能、建筑美学、古代智慧等多角度出发,基于丰富精美的图片,以中英双语的方式,诠释了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

图片

图1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图典—故宫》封面

历史进程方面,紫禁城自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至今,已有600余年(2)。从紫禁城到故宫,再到故宫博物院的历史进程,是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本书对紫禁城营建的材料来源、功勋人物、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的历史进程进行解读,并讨论了“紫禁城”、“故宫”与“故宫博物院”的关系。

图片

2   紫禁城建筑群

比如书中对木材来源进行了较为详细解读。紫禁城在营建之时,所用木材大都属于楠木。尽管楠木的强度与其它木材相近,但是楠木有独特香味、不怕虫蚀、不怕糟朽、不易变形等优点,是营造宫殿建筑的绝佳材料。紫禁城营建的楠木主要源于四川、云南、湖南、湖北、贵州、浙江、山西等地的深山老林中。上百万计的采木工奔赴上述各地,砍伐楠木。伐倒大树后,工匠们将木材滚进山沟,编成木筏,等待雨季的山洪爆发时,再将木筏冲入京杭大运河,顺流而划行。沿路有官员值守,以免木料丢失。大树从不同的砍伐地点到北京,整个时间大约是两到五年。

布局与功能方面,故宫古建筑的布局,总体左右对称,气魄雄伟,规划严整,功能合理。本书分别对故宫中轴线的建筑、中轴线两侧的建筑、城池与角楼进行了解读,分析了其布局特点、建筑特色、历史文化功能。

比如从中轴线角度而言,书中解读了端门、午门、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钦安殿、神武门的建筑功能和历史文化。以午门为例,其名字的来源,在于我国古代用十二地支表示方位,“午”就是正南的意思午门是明清帝王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此外,在明代,午门还是皇帝惩罚官员的场所,惩罚的措施被称“廷杖”。而很多游客参观午门时,很容易想到电视或电影里常出现的“推出午门斩首”场景,并将其与“廷杖”混淆。“推出午门斩首”非正史,主要源于民间戏曲。

建筑美学方面,故宫古建筑作为北京中轴线的核心载体,煌彰显了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壮丽与辉煌。本书以太和殿(3)为例,诠释了故宫古建筑布局、造型、装饰、色彩之美。从布局角度,书中解读了太和殿“皇权至上”、“负阴抱阳”“取正向心”的布局艺术。从造型角度,书中解读了太和殿台基、立面、屋顶、脊兽等部件的造型之美。从装饰角度,书中解读了太和殿宝座、蟠龙金柱、藻井、天花、隔扇、地面的装饰之美。从色彩角度,书中解读了太和殿屋顶、屋檐和天花、柱架和墙体、台基和栏板地面等部位的色彩运用艺术

图片

3   太和殿外立面

古代智慧方面,故宫古建筑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古代科学。本书对其中的防震、防火、排水、防暑等古代智慧进行了解读。从防震角度,书中解读了地基分层、柱底—柱顶石平摆浮搁连接、梁—柱榫卯连接、斗拱分层叠加等传统防震作法。从防火角度,书中解读了水缸、内金水河、防火墙、石头房等防火作法。从排水角度,书中解读了屋顶排水、地上排水和地下排水的方法。从防暑角度,书中解读了建筑朝向、厚厚的墙体与屋顶、屋檐起翘、冰窖建筑等防暑作法。

全书双语结合、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不仅适合于不同语言环境的读者,而且给读者以深刻而又有趣的阅读体验。本书对于弘扬、传承北京中轴线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北京日报》2025214日第10版刊载,有修改)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