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水灵灵”的城,来自每一个你

今天日子的“仪式感”,是水给的。

我们又迎来了“世界水日”,从今天开始的一周是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

此时,如果你正在倒一杯水,冲一杯咖啡,或泡一壶茶,不妨将目光在杯盏上多停留一会儿,让思路“溯源而上”:或许,你会想到山上清澈的泉水,看到被绿色包围的城市“水缸”——水库,俯瞰大地上密布如网的水渠与河流,耳闻大江大河奔腾的水流声……

这个有关水的日子,却一点儿也不“水”,它成就了我们的过去,塑造了今天“水灵灵”的城市,也关乎“清粼粼”的未来。它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并付诸实际行动,这都是今日带有严肃意义的仪式感。

一、“润城记”故事的幕布

每一个理所当然的今天,都来自千辛万苦的昨天。那些远去的往事,也映照着今天的故事。

青岛这片土地,在时间、空间远近不同的景深中,编织着人、城市与水的故事:有着悠久的沿河远古文明,也有着正在进行时的现代引水故事;有着近在眼前的清澈矿泉,也有着蜿蜒千百里而来的江河之水。

文明在河流近处诞生,人们却选择不断远行。“人类文明的第一行脚印,是踩在湿漉漉的河边的。”河流孕育了文明,人类的每一处文明火种都倒映在水波中,青岛的河流文明同样灿烂辉煌,沽河、墨水、三里河、胶莱运河等哺育了这方土地。

图片风景如画的大沽河

随着人口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开始走出傍着小河的故乡,向着城市集聚,农业社会慢慢转型为工业社会。

在后工业社会,人口的流动方向,仍然是从农村向城市,从小城市向大城市集聚,水资源难题也变得愈加突出。同时,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水资源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

在水源的“取近求远”中,青岛迎来源头活水。“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城市发展,与水须臾不可离。

作为经济强市、人口大市,青岛经济总量超1.6万亿元,常住人口超千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5%,为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城市。

建置130余年的青岛,依海而生、凭港而兴。在城市的“童年期”,市域内的大小河流基本能够满足城市用水需求,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供水问题日益严峻。

有人说,青岛近现代的建设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找水史”。很多“老青岛”都忘不了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记忆——那时候,缺水成为生活的常态,人们常常提着桶和壶,排着长长的队打水吃。

图片引黄济青工程末端的调蓄水库——棘洪滩水库,冬日候鸟飞舞 图源:棘洪滩街道办微信公众号

“远水解近渴”。1989年11月25日,历时三年零七个月、百万军民参与建设的引黄济青工程正式通水,“黄河之水天际来”,这一刻中华母亲河与胶州湾实现了更紧密的“脉动”,为“润城记”故事写下精彩一笔。

“水利万物而不争”。在城市发展的精彩故事里,水像一块静静的、不可或缺的绿色幕布。

二、一道“进出水”的应用题

上学时,我们都做过水池子一边放水一边进水的数学题。今天,站在城市角度,这其实是一道很现实的应用题:一头是无数个出水的阀门,另一头要有源源不断的进水,要使得城市的“水池”里永远有足够的蓄水。

“开源”,让城市拥有调蓄“大水缸”,在水源南多北少的“不等式”中求解。

在吃水困难的时期,特别是农村地区,家家有个大水缸,作为家庭“蓄水池”。对于城市来说,“大水缸”则是一个个的水库。除去调蓄水库不算,青岛共有大小水库490多座,其中大中型水库23座,是青岛主要的本地水源。最大的当数产芝水库,总库容3.798亿立方米,被誉为胶东半岛第一大水库。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引黄济青工程调引的都是黄河水,在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水后,“调南水解北渴”梦想照进现实,滚滚长江水流进棘洪滩水库,与黄河水基本各占一半。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主城区每天供水约20万方,到如今全市城镇每日供水200余万方,供水保障实现了越级提升。

今年底,青岛最大的调蓄水库——官路水库主体工程将完工,它与棘洪滩水库一起撑起“双渠双库”客水调蓄架构,市民的用水保障将加上“双保险”,城市的未来更加令人期待。

图片建设中的官路水库鸟瞰图

“节流”,让每个“小水龙”都懂节制,算好每一笔“流水账”。

有个公益短片提到:一滴水,只有0.05克,但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水,14亿人全年可节约2.6万吨水。聚沙成塔,聚滴成河,把紧“出水口”的每个水龙头,其作用不可小觑。

今天,2025年“节水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也拉开大幕,康辉、靳东等十人被选聘为中国“节水大使”。他们呼吁,让节约用水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节水始于心、在于行”。

图片康辉、靳东等十人被选聘为中国新一届“节水大使”

在城市中,再生水利用效率和效益的不断提升,增强了城市水系活力。海绵城市建设、河道生态治理修复工程等的实施,不断提升水的综合利用水平。青岛市先后被评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树立了我国北方干旱地区美丽河湖建设“青岛样板”。

三、人人都是“治水人”

大地上,水渠纵横,点面成网,诉说着岁月的变迁和时代的故事。从两个成语中,我们可以读懂一些启示。

“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有句俗话说,“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城市的水资源有限,在使用时自然要量入为出,从严从细管好用好,确保用在最该用的地方、用出最大效益。

水的承载空间决定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从某种意义来说也需“量出为入”。青岛要支撑千万人口和万亿经济体量的永续发展,适度超前规划建设一座新的调蓄水库势在必行。官路水库及输配水工程建成后,将成为青岛的主要水源地,构筑起青岛市“多渠输送、多库调蓄”客水调引体系,大大提升青岛市乃至胶东半岛的水资源统筹调配、供水保障和战略储备能力。

“水到渠成”与“渠到水成”。我国的历史,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治水的历史。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都江堰工程、大运河等,古往今来,为了防范干旱、洪涝等灾害,让水源更好地造福人类,人们修筑了各式各样的水利工程,创造了一个个“渠到水成”的奇迹。在青岛,从上世纪50年代修建崂山水库、产芝水库,到80年代建设引黄济青工程的“劳动号子”,似乎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图片群山环抱中的崂山水库 刘栋 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走过昨天和今天,未来,一张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呼之欲出。根据《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到2035年,基本形成国家水网总体格局,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逐步建成,省市县水网基本完善,构建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

青岛官路水库工程就是国家水网的重要节点。近年来,青岛全力推进现代水网建设,水网枢纽和骨干工程建设提档加速,着力构建“五干十脉、五纵五横、两枢多点”市级示范水网新格局,为城市发展注入澎湃新动力。

难题总有解,人人都是“答题人”,是城市的“治水人”。为了绿色发展的永续传承,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微笑,让我们共同守护这座“水灵灵”的城市,促进“人水和谐”,让每一天都是“世界水日”,让每一滴水都折射着文明、进步和繁荣。

作者:和声 姜自利 新宇

来源|青岛宣传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41
奇迹MU,卓越+13随便爆,人人一把+15大天使!装备回收,自由交易
广告奇迹MU-刀刀爆卓越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