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全球经济“双速复苏” | 社会科学报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经受住了一系列相互叠加的冲击,逐渐复苏并趋于稳定。然而,不确定性依然显著。伴随各区域前景分化日益扩大,全球迎来新旧周期交替。发达经济体正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局面,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挑战。需要采取大胆且深远的政策,在多边机构的支持下共同努力,加强全球贸易治理。


原文 :《努力共建全球贸易治理体系》

作者 | 本报记者    朱唐

图片 | 网络


区域经济前景分化日益扩大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报告,将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3.3%,比2024年10月预测值高出0.1个百分点,与疫情前大幅放缓的潜在增速大体一致。在通胀方面,IMF报告预计2025年和2026年全球通胀分别为4.2%和3.5%,逐步回落至央行的目标水平,为货币政策进一步回归常态创造条件。这将有助于结束近年来疫情、冲突等事件造成的全球性扰动。同时,IMF上调中国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至4.6%,较2024年10月预测值高出0.1个百分点。


虽然全球增长前景相比2024年10月预测基本未发生变化,但各国的分化正在扩大。在发达经济体中,由于国内需求持续保持强劲,美国的经济增速高于此前的预测水平。IMF将美国今年的增速预测值上调了0.5个百分点,至2.7%。IMF预计,欧元区经济增长小幅提升,由2024年的0.8%增至1%。主要挑战包括制造业等经济活动乏力、消费者信心不足及持续的能源价格压力。IMF对新兴市场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维持在4.2%和4.3%的水平。贸易摩擦与政策波动抑制了多国需求,但随着形势趋稳,经济复苏可期。


IMF首席经济学家皮埃尔-奥利维耶·古兰沙表示,多个主要经济体2024年举行了选举,导致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升高,部分国家恢复财政可持续性迫在眉睫。他呼吁,各国政府应投入更多努力,加强和改善多边机构效能,以促进全球经济更有韧性和可持续发展。加征关税、非关税壁垒等扭曲竞争的单边政策难以持续改善一国经济前景,并会使各方都处于更糟境地。


近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发布的最新《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外国直接投资正处于十字路口。报告估计,2024年外国直接投资下降了8%,这对依赖国际项目融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构成了挑战。202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增长11%,估计达到1.4万亿美元,但如果排除通过欧洲中转经济体的流动,则下降了8%。欧洲中转经济体通常充当投资到达最终目的地之前的转移中介,这一变化反映出世界正在努力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动态和持续的不确定性。


发达经济体正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局面。在美国并购增长80%的推动下,北美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了13%。美国从零开始建设的绿地项目投资价值激增了93%,达到了2660亿美元,这主要受到半导体大型项目的推动。英国的绿地投资也增长了32%,达到了850亿美元,意大利则实现了显著的71%的增长,达到了430亿美元。然而,欧洲面临着急剧下降。排除中转经济体外,外国直接投资下降了45%,27个欧盟国家中有18个出现下降。德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下降了60%,意大利下降了35%。


在发展中经济体中,外国直接投资下降了2%,这是连续第二年出现下滑。这一下降威胁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而这些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融资。与2015年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时相比,2024年与此相关的投资下降了11%,其中农业食品、基础设施以及水和卫生领域的项目数量比2015年还少。亚洲作为发展中地区中外国直接投资的最大接收方,其投资流入下降了7%。东盟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较为温和,增长了2%,达到了创纪录的2350亿美元。2025年将审慎乐观,预计外国直接投资将适度增长,得益于融资条件的改善和并购活动的复苏。然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全球经济不稳定等风险与不确定性依然构成重大挑战。

发展中国家正积极应对挑战

全球经济逐渐复苏,趋于稳定,但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挑战。据世界银行近期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尽管发展中国家贡献了全球60%的经济增长,但其在21世纪第一个季度(2000—2025年)的长期增长前景预计将是自2000年以来最弱的。即使全球经济在未来两年趋于稳定,发展中国家在追赶发达经济体收入水平方面的进展也将放缓。世界银行预测,2025年和2026年全球经济将分别增长2.7%,与2024年持平,通胀和利率将逐步下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预计在未来两年也将保持在4%左右。然而,这一表现将弱于疫情前的水平,且不足以推动减贫和实现更广泛的发展目标。


这是世界银行首次系统评估发展中国家在21世纪第一个季度的经济表现。报告发现,在21世纪的前十年,发展中国家经历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快的经济增长。然而,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增长势头逐渐减弱。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放缓:发展中国家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占GDP的比例仅为21世纪初的一半。2024年新增的全球贸易限制措施是2010—2019年平均水平的五倍。因此,整体经济增长从2000年代的5.9%下降到2010年代的5.1%,再到2020年代的3.5%。自2014年以来,除中国和印度外,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增长率比富裕经济体低0.5个百分点,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英德米特·吉尔表示:“未来25年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将比过去25年更加艰难。曾经推动其崛起的许多动力已经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严峻的逆风:高债务负担、投资和生产率增长疲软,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成本上升。未来几年,发展中国家需要新的发展策略,强调通过国内改革,加快私人投资、深化贸易关系,并促进资本、人才和能源的更高效利用。”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比本世纪初显著提升。它们占全球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25%上升到目前的约45%。超过40%的商品出口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是2000年比例的两倍。发展中国家还成为全球资本流动、汇款和发展援助的重要来源:2019年至2023年间,它们占全球汇款总额的40%,高于本世纪初的30%。因此,这些经济体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和发展结果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例如,中国、印度和巴西这三个最大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每提高1个百分点,往往会在三年内使其他发展中国家的GDP累计增长近2%。然而,这种影响仅为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这三大经济体增长影响的一半。简而言之,发展中国家的福祉仍然与这三大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密切相关。


图片


世界银行预测局局长阿伊汉·科斯表示:“一个良好的起点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快速扩张的市场建立战略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稳健的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将增强其应对全球不确定性的能力。”全球经济也可能表现优于预期,尤其是如果其最大引擎美国和中国能够重拾增长动力。在中国,额外的刺激措施可能提振需求。在美国,强劲的家庭支出可能推动经济增长超出预期,从而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积极影响。发展中国家仍有许多选择可以改善其增长前景。通过正确的政策,这些经济体甚至可以将一些挑战转化为重大机遇。解决基础设施需求、加快气候转型和改善人力资本,不仅可以提升增长前景,还有助于实现气候和发展目标。与此同时,所有国家都应共同努力,在多边机构的支持下加强全球贸易治理。

贸易促进全球经济包容性增长

近期发布的世界贸易组织(WTO)2024年版《世界贸易报告》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贸易在缩小经济体之间收入差距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份旗舰出版物还分析了贸易收益在各经济体内部人群中的分配趋势,并强调需要制定一项将开放贸易与支持性国内政策相结合的综合战略。


WTO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维拉表示:“或许这份报告的最大收获是它重申了贸易在减少贫困和创造共同繁荣方面的变革性作用,这与当前流行的观点相反,即认为贸易和WTO等机构对贫困或贫穷国家不利,并正在创造一个更加不平等的世界。”重要启示是,我们可以做更多工作,使贸易和WTO在过去30年的全球化进程中更好地服务于那些被落下的经济体和人民。


报告通过数据展示了国际贸易如何促进全球经济更具包容性,确立了贸易参与和缩小经济体之间收入差距之间的紧密联系。从1996年到2021年,贸易占GDP的比重与中低收入经济体的更快增长显著相关,使其人均GDP逐渐接近高收入经济体的水平。此外,加入WTO及其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使成员之间的贸易平均增长了140%,而经历严格WTO入世谈判的经济体在其入世期间的经济增速平均快1.5个百分点。分析进一步表明,1995年至2020年贸易成本的降低使中低收入经济体与高收入经济体的收入趋同速度加快了20%至35%。与普遍看法相反,报告基于对157个经济体的2021年基尼系数和贸易开放指数的比较,发现贸易开放与国内收入不平等之间的相关性较弱。尽管收入不平等仍然很高,但它与贸易和进口竞争并无系统性关联。

图片

许多贸易参与度低且高度依赖大宗商品的经济体被落下了。1996年至2021年,人均收入增速低于高收入经济体平均水平的中低收入经济体占全球人口的13%,主要集中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这些落后的经济体通常国际贸易参与度较低,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较少,更依赖大宗商品,出口产品的复杂性较低,且贸易伙伴较少。WTO首席经济学家拉尔夫·奥表示:“减少贸易不会促进包容性,仅靠贸易本身也不行。真正的包容性需要一项综合战略——将开放贸易与支持性国内政策和强有力的国际合作相结合。”


国际合作可协调贸易政策,增强经济韧性,帮助各国应对经济冲击,促进经济多元化,如G20 在全球金融危机后推动金融稳定,世界银行和 IMF 为发展中经济体提供援助。数字革命带来机遇,但发展中经济体面临基础设施和监管挑战,需加强国际合作,包括提升基础设施和数字连接、构建监管框架、解决市场垄断问题、协调税收政策等,如国际组织和倡议帮助发展中国家缩小数字鸿沟,制定数字发展相关政策。


国际合作对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包括建设气候适应基础设施、确保贸易与环境政策协调、提供气候资金、促进贸易在气候行动中的作用、打击腐败等,如各国合作资助清洁能源项目,建立气候相关基金,WTO与其他组织合作推动碳定价协调。加强信息共享,收集分析相关数据,鼓励利益相关者参与,确保贸易政策考虑弱势群体利益;制定更公平的贸易规则,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如在农业协议中保障粮食安全,在渔业补贴协议中照顾发展中经济体渔民利益;通过技术援助等措施帮助中小企业和女性参与贸易,如WTO与国际组织合作推出相关基金和项目。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44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本期责编:潘  颜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拓展阅读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