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三年前开始,张大爷(化名)就发现自己裤裆里有些不对劲。先是腹股沟区莫名奇妙鼓起一个“小包”,躺下就消失,一活动又出现。然后,阴囊开始越鼓越大,越来越沉,晃晃悠悠的,内裤都兜不住。
他向身边的老哥们一打听,不少人都有类似的问题。
“是疝气,没得跑!不是啥大毛病,你一去医院,准得做手术。不疼不痒的话,不用管它。”一次泡澡时,同龄的老兄弟斩钉截铁地告诉张大爷。
张大爷听信了老兄弟的话,同时也担心自己七十多岁了,做手术身体吃不消,便拖了下来。可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他的阴囊鼓得越来越大,快赶上馒头大小,而且胀痛、牵拉感也越来越严重。
这时,他才在老伴的劝说下,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钱家杰副主任医师的专家门诊。“您这是典型的腹股沟疝”,为张大爷仔细检查后,钱家杰副主任医师耐心地讲解道,“想象一下,您的腹部像一件结实的保护衣,但腹股沟附近的‘布料’因为老化、磨损,会逐渐变薄,最终破了一个‘洞’。当您用力提重物、咳嗽、甚至大笑时,肚子里的肠子就从这个‘破洞’里鼓了出来,滑到它原本不应该待的地方。时间一长,肠子会卡在‘洞’口外,再也回不去了。”没成想,正当张大爷大概听明白的时候,一旁的老伴突然插话,“钱医生,听你这么一说,好像我也有。”钱家杰副主任医师闻言,立即给张大妈(化名)也进行了检查。果然,张大妈也患有腹股沟疝,虽然没有张大爷严重,但年头也不短了。钱家杰副主任医师根据病情提出治疗方案,老两口都需要马上进行手术。病情不容耽搁,手术势在必行。这可愁坏了老两口,更愁坏了他们的独生子张哥(化名)。老两口担心的是,自己年纪太大,一场手术下来,难免“大伤元气”,今后的生活质量可能会大不如前。张哥犯愁的是,平时工作本来就忙,如果父母分别做手术,有一位老人能给他搭把手,一同照顾另一位老人,他勉强还能应付得过来。可是,如果老两口同时手术,张哥即便请护工也忙不过来。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独生子女一代如何承担父母两位老人的医疗照护、居家养老等赡养责任,尤其是在两位老人同时失能(即便是暂时的)时,更好地照顾他们,显然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难题,需要全社会多方力量共同探索破局之道。
“患者的急难愁盼,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针对老两口的具体病情和他们一家的实际困难,钱家杰副主任医师和胃肠外科总部一期护士长曾颖联系入院服务中心、日间手术中心等部门,迅速协调手术时间和住院床位。得益于浙大一院近年来围绕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难点、堵点、痛点而持续进行的流程优化、系统迭代和智能升级,张大爷和老伴不仅住进了同一间病房的相邻床位,并且在同一个周六接受了日间手术。钱家杰副主任医师运用腹腔镜为他们进行了微创手术。术后第二天,他们便顺利出院。看着父母恢复良好,出院当天便能生活自理,张哥此前的所有担忧都烟消云散。“原以为要煎熬好些天,没想到啥也没耽误。‘一快两好’,说到做到!”,老两口出院时,张哥冲着钱家杰副主任医师和护理团队不停地竖起大拇指。张大爷也一个劲儿地说,“我要告诉那些老弟兄们,这毛病,不能拖。来浙大一院,一天就能彻底解决问题!”“腹股沟疝虽然常见,但长期以来不少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导致延误治疗而承受了不必要的痛苦,也增加了病情恶化的风险。”胃肠外科主任覃吉超教授表示,很有必要通过科普宣教,消除患者对于腹股沟疝的诸多常见误区。疝囊可能逐渐增大,嵌顿风险逐年增加,一旦发生肠坏死,有致死风险。一些高龄老人患腹股沟疝后拖延治疗,导致嵌顿疝肠坏死,不仅需要进行长时间手术,术后还可能需要住进重症监护室,最终在身体上和经济上都付出沉重代价。
成人患者无法自愈,拖延治疗只会加重病情。并且,患腹股沟疝的大多是老年患者,一边病情在不断进展,另一边身体健康状况在逐渐下降,此消彼长之下,治疗难度和手术风险会大幅增加。儿童患者有可能自愈,但必须遵医嘱严格随访复查,必要时也需要进行手术。
我国每年新发腹股沟疝约 300 万例,男性占比85%。
现代无张力疝修补术复发率低于1%,微创技术更大幅降低并发症风险。
高龄并非手术禁忌。在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医院,通过胃肠外科、麻醉科、心血管以及呼吸等领域的专家团队密切协作,完全可以为高龄、基础疾病患者定制个性化方案,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为此,钱家杰副主任医师提醒,当腹股沟区或阴囊出现可复性包块,站立、咳嗽时明显,平卧后消失,并伴随坠胀感时,请及时就医。特别是当包块突然无法回纳,并伴随剧烈疼痛、呕吐时,必须立即就医。千万不让身体的“小漏洞”,变成无法挽回的“大麻烦”!
本期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