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从原型工具到现代高精尖设备,经支气管针吸活检针(TBNA)五十年技术演变与未来展望

近日,一篇发表于《Chinese Medical Journal Pulmona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的综述文章以其详尽的技术发展回顾和展望引发了医学界的高度关注。这篇名为《经支气管针吸活检针的半世纪演变》的研究回顾了TBNA针具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从原型工具到现代高精尖设备的技术变革。


起源与第一代技术:开辟诊断新领域


TBNA技术始于1949年,当时Schieppati医生通过刚性支气管镜成功完成了纵膈淋巴结穿刺。1978年,Wang博士发明了第一代TBNA针具,成为现代支气管镜技术的奠基之作。这些针具以固定针为设计核心,为诊断纵膈和肺门淋巴结疾病提供了革命性的工具。然而,这一时期的针具受限于刚性设计,操作复杂且易损伤支气管镜。


技术升级:从第一代到第三代


文章详细描述了TBNA针具在三代技术中的演变历程:


第一代针具:以固定单腔和双腔针为主,虽然解决了穿刺基础问题,但在保护支气管镜和操作灵活性方面存在不足。


第二代针具:引入了可调节硬度和多腔设计,如MW-319针具,不仅能同时获取细胞学和组织学样本,还显著提升了操作安全性和灵活性。然而,这一代针具主要针对纵膈和肺门淋巴结病变,对肺周围病灶的适应性不足。


第三代针具:例如SW系列针具,通过弹簧设计实现了极高的柔性,能够轻松抵达周围性病变。同时,这些针具优化了样本采集流程,大幅缩短了手术时间,提升了诊断效率。


图片

Fig. 1. The developmental paths and structures of three generations of WANG cTBNA needles. (A–D) The first-generation needles include W-122, W-222, W-322 and histological needle W-418, providing a tool for transbronchial biopsy but having safety issues. (E–I) The second-generation needles include MW-122, MW-222, MW-322, MW-522 and histological needle MW-319, solving the safety problem but unsuitable for peripheral lesions. (J–L) The third-generation needles include SW-121, SW-221 and SW-521, applicable to peripheral lesions but unable to obtain both histological and cytological samples. cTBNA: Conventional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 MW: Modified Wang.


超声引导技术的突破:实时精准化诊断


近年来,超声引导TBNA(EBUS-TBNA)的应用成为了诊断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现代针具如Olympus ViziShot2 FLEX 19G针具,采用螺旋激光切割和双锁定装置,不仅提高了穿刺精度,还能采集高质量的大样本,为分子检测和基因组学分析提供了重要支持。


图片

Fig. 2. The overview of EBUS-TBNA needles. (A) The classic Olympus needles include ViziShot needle, ViziShot2 needle, and ViziShot2 FLEX 19G needle. (B) The classic Boston Scientific needles include Expect needle. (C) Cook Medical needles mainly include EchoTip Ultra needles and EchoTip ProCore needles. (D) The classic robotic bronchoscopy platforms ION uses a soft Flexision needle for biopsy. EBUS-TBNA: 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


未来方向:智能化与微创技术


随着机器人支气管镜和人工智能的崛起,TBNA技术正迈向更加智能化的未来。文章指出,新型电磁导航系统和柔性穿刺工具的结合,将进一步提高对肺周围病灶的穿刺成功率。此外,针具材料的创新(如钴铬合金和记忆合金)和超声可视化技术的改进,也将推动诊断效率和患者安全性的双重提升。


此外,结合快速现场评价(ROSE)和新型样本制备技术(如细胞块法)的发展,TBNA技术在肺癌、纵膈疾病和其他复杂病变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总结与展望


文章的作者团队总结道:“TBNA技术不仅在过去的五十年中实现了多次飞跃,其未来潜力更令人充满期待。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逐步融合,这一技术将在疾病精准诊断中继续发挥核心作用,为全球呼吸医学领域提供更为高效和安全的解决方案。”


该研究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联合完成,获得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这一成果不仅为医学诊断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TBNA技术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How to cite: Zhu Y, Shen H, Lerner AD, et al. Evolution of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 needles: Over the last half century. Chin Med J Pulm Crit Care Med. 2024;2:162-170. doi: 10.1016/j.pccm.2024.05.002.


作者介绍

图片

通信作者:Kopen Wang

Kopen Wang(王国本)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肺与危重症医学系教授,支气管镜与介入肺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作为现代经支气管针吸活检(TBNA)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他在针具设计优化、支气管介入诊断及超声引导技术领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王教授迄今已发表200余篇SCI论文,曾获多项国际学术大奖,是全球呼吸介入领域公认的权威专家。


图片

通信作者:夏旸

博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全国优秀中青年呼吸医师。师从王国本教授,长期致力于呼吸介入诊断与治疗的研究,在肺癌早期诊断、纵膈淋巴结评估及综合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成果。


供稿:夏旸;编辑:魏佩芳;审核:郝秀原


责编:Jerry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