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至李庄,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像一层轻纱温柔地笼罩着这座古镇。踏着青石板路前行,脚下传来清脆的声响,那是岁月与脚步的对话。
李庄很小,它不过是长江边上一座寻常古镇,抗战初期,全镇满打满算才3000多人。一袋烟的工夫,就能从庄头走到庄尾。
可若说它大,却大到能承载厚重的历史,在时代的洪流中,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抗日战争时期,身处大后方的李庄古镇,与重庆、昆明等地一道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中心,接纳了众多的文化机构和学术精英。
迎来了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国营造学社等10余家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迁驻。
一时间,小小的李庄名流荟萃: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拖着病体,在李庄简陋农舍的昏暗灯光下,撰写完成鸿篇巨制《中国建筑史》。
——傅斯年,这位学界巨擘,率领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同仁们,在李庄继续着对历史的探寻与研究。
——生物学家童第周在李庄完成了多项生物学实验,特别是在胚胎学领域的研究引起了国际关注,震动了欧洲生物界。
——地理学家竺可桢利用李庄的地理优势,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的傅斯年一再感慨,李庄是一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却成了抗战时期的文化中心、学术研究殿堂。
每一个日日夜夜,人们都在与时间赛跑、与战火抗争,只为了给后世留下一个完整的文化记忆。
如果说学术大师如群星,照亮了战时的李庄,那么,以罗南陔为代表的李庄乡绅群体以及村民,则是星空下弘毅宽厚的大地。
1940年8月,罗南陔邀请张访琴、张官周、罗伯希、宛玉亭、范伯楷、杨明武、李清泉、邓云陔等镇上名绅,联名给时任四川省第六行政长官公署专员冷寅东写了一封请愿书。
请求接纳和安置上海同济大学搬迁到这里,并在请愿书摁上各自手印,并承诺,要钱给钱,要地给地,要物给物……目的就是要让困于昆明的同济大学落脚李庄。
于是,十六字电文从李庄发出,也让同济人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在李庄安下了一张“宁静的书桌”。
时光流转,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李庄人从未忘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如今,当你漫步在李庄的街头巷尾,仍能感受到那段历史留下的深深印记,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似乎都在诉说过去的故事。
这些传统的技艺,在李庄的土地上代代相传,成为古镇独特的文化符号。
作者:云朝清
图片:视觉中国
设计:靳韫瑜
编辑:倪杨金子
策划:李芸聪 倪杨金子
监制:王岩 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