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
编者按:春潮涌动之际,由“杭州六小龙”引发的讨论还在持续中。有人说“六小龙”是浙江科创结出的硕果,也有人说,“六小龙”更像是一颗信心的种子,等待着在春天破土而出。有人在追寻它们出现的原因,也有人去畅想它们的未来。毫无疑问,以DeepSeek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给人们带来了DeepThink。近期,人民网浙江频道通过走访杭州的企业、人才和政府相关部门,试图探寻出圈的杭州“六小龙”带来了什么。
夜幕降临,位于杭州滨江AIGC产业创新中心的谦贞科技办公室内依然灯火通明,开发人员正在埋头编写代码。
出圈的杭州“六小龙”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从何为“六小龙”,到“为何是杭州”,如今,越来越多人将目光聚焦到更深层次的话题:未来这里还能否出现更多的“小龙”?
答案或许藏在杭州特有的科创生态演进逻辑中,在深夜实验室的灯光里,在大量资本的“耐心陪伴”中。
近年来的杭州,科创版图正在经历结构性迭代。过去,阿里巴巴带动的电商生态链催生了数以万计的互联网企业,如今以“六小龙”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则昭示着杭州从模式创新向底层技术攻坚的战略转型。
研发人员正在对外骨骼设备进行测试。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在滨江区,由90后博士王超创立的,主要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与物联网结合、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杭州旷维炬锐科技有限公司已获多轮融资;在西湖区石虎山巡检机器人工坊里,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副教授王酉带领的团队,正在为球形机器人开发更多“外挂”……这些尚未走到聚光灯下的企业,构成了杭州科创的“暗物质”群体。
杭州市市场监管局数据显示,开年后的杭州,平均每天诞生280多家企业,超过70件专利获得授权。一波又一波的创新创业浪潮,折射出杭州新兴未来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
成为“小龙”,从来不是速成游戏。强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韩璧丞说:“过去10年时间里,我们基本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去解析大脑的神经信号。”在程天科技,记者也看到,公司成立8年来,只专注于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这一个细分领域,如今已获得132项发明专利,证书挂满一整墙……
这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科研底色,恰是穿越市场周期波动的压舱石。正如一位杭州创业者所言:“做科创,要比别人多熬三更灯火,少追风口飞。”
程天科技的专利墙。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创业,少不了资本投入。如今的杭州创投圈,正在形成独特的“耐心资本”生态。杭州科创母基金创造的“耐心资本”模式允许投资周期延长至12年,这种模式与其他地方强调产业化速度、侧重市场扩张的资本逻辑形成鲜明对比。
“杭州有大量面向早期天使轮、A轮、B轮的创投基金,这些基金对创业项目的容错度高,更看重创业者和创业团队的价值及未来发展空间,而非短期项目成果。它们对创业项目的发展过程有非常客观的认知,对行业大势判断准确,这种‘资本气度’有利于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获得融资支持。”每日互动总裁刘宇表示。
尽管尚未走到聚光灯下,杭州旷维炬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超始终相信,只要专注于技术创新,未来一定有机会脱颖而出,“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正重新诠释‘万物互联’的全新内涵。目前,我们已探索了医学、工业等多个行业近百个AI场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未来,我们对成为‘小龙’充满信心。”
于杭州而言,“六小龙”正是坚持长期主义的产物,也是对“未来这里还能否出现更多的‘小龙’”追问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