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于3月15日下令,暂停资助“美国之音”(Voice of America,简称VOA)等传统官方媒体,并对其上级机构美国国际媒体署(USAGM)进行大幅度预算削减。
这项行政命令是特朗普削减政府规模行动的一部分。
不过作为美国对外宣传的重要工具,“美国之音”在过去多年曾扮演冷战时期意识形态输出的关键角色,但如今被关停,也反映了特朗普政府对外宣传策略的调整。
对于中国而言,这一变化意味着国际舆论环境将更加复杂,值得高度关注。
“美国之音”的衰落与特朗普的强硬决策
“美国之音”创立于1942年,为二战服务而生,后在冷战时期成为美国对外宣传的标志性机构。
通过多语言广播和电视节目,VOA长期以“传播民主自由”为名,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其在冷战时期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颜色革命”产生过重要影响。
然而,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大幅下降,VOA逐渐沦为“高投入低回报”的宣传工具,且其受众范围和影响力已大不如前。
特朗普针对“美国之音”采取的强硬措施,表面上是为了削减政府开支,但更多的是出于两者理念冲突。
他曾多次批评VOA的报道“令人作呕”,认为该媒体偏向自由派,对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持批判态度,甚至在一些国际报道上对其“唱反调”。
特朗普试图通过任命亲信控制VOA,但因内部阻力重重未能成功。
最终,他选择直接削减预算,将资源转向新媒体,以更符合其政治意图和传播效率的方式对外输出美国价值观。
美国对外舆论策略的深刻转型
特朗普关停“美国之音”不仅是一项简单的预算调整,更代表了特朗普政府对外宣传模式的调整。
传统广播和电视传播模式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传播需求,而新媒体具备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更适合当下的舆论战需求。
特朗普与科技巨头马斯克的“默契合作”也表明,美国政府正在着力于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介的布局。
2021年特朗普自创社交媒体平台——Truth Social(真实社交)就是最好证明。
与此同时,信息战成为美国对外宣传的新工具。
通过虚假信息、舆论操控以及数字化传播手段,美国可以利用社交平台针对某些国家或地区制造舆论压力,甚至在政治选举、社会运动中直接干预。
这种隐形但高效的传播方式,使得美国对外实施意识形态渗透变得更加灵活且难以察觉。
对中国的潜在威胁
对于中国而言,特朗普关停VOA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对外宣传,而是通过更加精密和现代化的手段进行舆论输出。
这对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构成新的挑战。
以往“美国之音”采用的广播和电视传播,可以被中国有效识别并进行反驳。
但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传播的虚假信息却可以迅速扩散,并在国际舆论场上制造“既成事实”的影响。
例如,美国可能借助多国账号联合发布虚假信息,通过构建“舆论联盟”打压、错误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
此外,美国还可能利用新媒体手段拉拢部分国家形成隐形的舆论围堵圈,对中国的国际关系及国内稳定施加压力。
中国如何应对?
面对更加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国开始加快提升外宣能力,主动掌握国际舆论场的主动权。
近年来,中国通过CGTN、新华社等外宣机构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多语言、多平台传播中国声音,取得了一定成效。
而在新媒体领域,中国也计划进一步发力,探索短视频、社交平台等传播方式,形成全球化的传播矩阵。
当然,加强对国际舆论生态的研究和对虚假信息的技术防御能力,也是当务之急。
中国可以通过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建立更加广泛的媒体联盟,在国际舆论场上形成合力,共同抵制不实信息的传播。
结语
特朗普关停“美国之音”表面上削弱了美国传统外交宣传工具的力量,但通过依托社交媒体和新媒体,美国的舆论战手段将更加隐蔽且高效。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需警惕更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加快强化自身国际传播能力,构建与自身需求相适应的话语优势。
参考资料
新华网:外交部发言人:“五眼联盟”联手发布虚假信息报告很讽刺
新华社:“最大虚假信息散播者”——起底美国网络舆论操纵劣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