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咳嗽生痰,家长到药店经常被推荐一些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口服液,一来二去家里囤了不少。到医院看病,医生也有很大概率会开给你。
家中常备、医院常开,是不是代表孩子就可以放心吃了?
答案正好相反,这类药物,孩子应该谨慎服用。
咳嗽有痰
多数情况不用吃药
建议孩子谨慎服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量,这也是在给孩子喂药之前家长应该考虑的两点:
1.孩子生的病有没有必要吃药?
2.若有必要,该给孩子选择哪种药?
先来看第一点,根据说明书,肺热咳喘颗粒/口服液的适应症是感冒、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生痰等症状。
痰是呼吸道黏膜分泌的黏液物质,当呼吸道受到病原体感染,或粉尘烟雾等刺激,会分泌出黏液,保持呼吸道湿润的同时包裹住病原体或其他刺激物。而咳嗽是身体的保护性反射,帮助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
咳嗽和痰往往同时存在,本质上是为了身体更快康复,是人体共同抵御病原体及外界刺激的有力武器。
而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这俩症状摇身一变成了一旦出现就要赶快用药摆脱掉的可怕东西:咳嗽了👉赶快止咳,喉咙有痰👉赶快化痰。
事实上,止咳和化痰都是没有必要的操作。相反,如果孩子有痰,还应该鼓励咳嗽,把痰咳出来,强行抑制咳嗽会导致气道内分泌物滞留。至于化痰,则是无用功,因为只要呼吸道炎症仍存在,痰就会不断分泌,化是化不完的。
所以,咳嗽和喉咙有痰并不需要用药额外关照,流感、感冒等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属于自限性疾病,时间才是治愈良药。
虽说是自限性疾病,但孩子一直咯痰咳嗽多不舒服,家长看着也不忍心,反正是医院给开的药,吃吃总没坏处吧?
那么就来到第二点,该给孩子选择哪种药。
如果一定要给孩子用药,应该首选有效性经过验证,副作用小,且单一成分的药物。中成药一般三点都不达标。
首先,肺热咳喘颗粒/口服液一共11味中药:麻黄、苦杏仁、生石膏、甘草、金银花、连翘、知母、黄岑、板蓝根、麦冬、鱼腥草。
这个方子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但是大家都知道,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多是病毒感染,和“肺热、火邪”啥的没有关系,固然也不需要清热解毒。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看,这些成分的作用尚未得到证实,临床证据质量较低,没有高质量的证据证明服用有益于缩短病程。
除了有效性存疑以外,这些中成药的成分复杂,还存在一定安全风险。
比如麻黄中含有麻黄碱,苦杏仁中有苦杏仁苷和苦杏仁甙酶,都属于有毒物质。肺热咳喘口服液的说明书中也明确提到,可能存在腹泻、呕吐、恶心、腹痛等等不良反应。
为了一个可以自愈的自限性疾病,承担这么多潜在的用药风险,稍有点得不偿失了。
综上所述,感冒发烧之类的咳嗽有痰不需要服药,且中成药临床证据质量较低,考虑到潜在的用药风险,建议家长谨慎给孩子服用。
普通感冒发烧
警惕过度医疗
谨慎给孩子服用,这里指的不仅是小儿肺热咳喘颗粒,还有常见的各种复方感冒药、中成药、止咳/化痰糖浆...
随机试验、系统评价、meta分析均未证明给孩子服用OTC药物比安慰剂更有效,而且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尤其是2岁以下的孩子,过量用药可能是致命的。
根据UpToDate临床顾问的建议:
6岁以下的儿童,除了退热剂/镇痛剂之外,应该避免使用OTC药物治疗普通感冒。
6~12岁的孩子,除了退热剂/镇痛剂之外,建议不要用OTC药物治疗普通感冒。
如果非要用,建议使用单一成分的药物。比如孩子发热实在不舒服,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大于3月龄)、布洛芬(大于6月龄)。
不吃药那该怎么办?
可能有家长会说,这不行,那不行,难道孩子咳嗽就只能袖手旁观?
并非如此,针对感冒引起的咳嗽等症状,可以采用家庭护理措施缓解。
家庭护理措施
多喝温热的液体,如水、奶、鸡汤等
如果空气干燥可开加湿器增加室内湿度
1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喝温热的蜂蜜水
6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吃硬糖
喉咙不适可用温热的盐水漱口
鼻子不适可用生理盐水洗鼻
还需注意一点的是,如果孩子咳嗽老不好(持续超过4周),多半是慢性咳嗽,而非虚无缥缈的肺热。而慢性咳嗽的可能病因有很多,比如异物误吸、哮喘、慢性支气管内化脓性疾病、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等。
当孩子咳嗽持续时间或严重程度超出普通感冒的预期,比如咳了两周还没有改善,就要考虑其他潜在的病因,家长应该重视起来,尽快带孩子就医。
说在最后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个头疼脑热的,孩子生了病,同时也是对父母的考验。对于常见的感冒咳嗽,“神经大条”往往好过“过度关照”。
当然,做一个佛系父母说来简单,但实则却需要极强的原则性和定力,循证育儿的道路从来就不是容易的。我们一起努力,让育儿少一点焦虑,多一点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