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作为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近年来出口持续扩大。不过,一些西方国家给这些产品贴上“产能过剩”的标签,作为重点加税对象。
辽宁大学校长、国际经济学会会士余淼杰近日在和观察者网的对话中驳斥了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的说法。他表示,这一论调其实是站不住脚的,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余淼杰指出,现在有言论说中国的一部分产业出现所谓的“供给过多”,其实不是供给过多,而是因为需求不足,是国外需求相对疲软导致的情况。
“我打个比方大家就明白了,1929年到1933年的大萧条时期,很多西方企业把牛奶倒到河里,这难道是牛奶产能过剩吗?其实是因为大家没钱买牛奶,牛奶也不降价。所以,需求不足是根本原因,而不是因为产能过剩。”余淼杰说。
他指出,一些西方国家说中国“产能过剩”的基本逻辑是,认为中国有产业补贴,所以产品售卖价格比较低,有竞争优势,因此他们必须采取反倾销的方式应对。
“其实,这个逻辑链条是有问题的。” 余淼杰解释说,第一,中国有没有产业补贴?有,没有问题,这的确是事实,但美国或其他国家有没有产业补贴?不但有,而且我们还是向他们学习的。举个例子,波音和空客两个大公司的竞争,美国和欧盟做了多大的补贴啊?而且那都是在上世纪60年代之后,我们是学习他们的做法。
第二,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明确提出要提供产业补贴,这都写到法律里面去了。
第三,中国的产业补贴是否违反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规定?答案是没有,或者说绝大部分没有。根据WTO的规定,一个产业能不能给补贴,得看产业的本质和补贴的方式。如果补贴的目标是为了研发,则称之为“绿箱”,这是可以的,是允许的。可以看到,我国出台的很多产业政策都是直接对创新进行补贴,对研发费用进行计提、减免。此外,WTO规定可以对绿色产业进行补贴,补贴“新三样”满足这一规定。另外,我们的补贴并不只针对国内的企业,国外的企业也可以进行申请,一视同仁。这是中国政府靠一己之力在推动全球的绿色发展,应该收获赞赏和认同。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