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大会于2012年宣布3月21日为“国际森林日”。全球国家每逢森林日举办庆祝活动,提高公众对森林重要性的认识。
2025年3月21日是第13个国际森林日,主题为“森林:食物的宝贵来源”。
01
上海森林现状
国际大都市中的
绿色盎然生机
▲西佘山全景,位于佘山国家森林公园内
永乐十年(1412年),明朝在长江出口的南岸修筑了一座百米左右高的土山,即为宝山,尽管该山在万历年间被海潮冲毁,但明成祖朱棣的“御制宝山碑”流传至今,也是如今宝山区的地名由来。
上世纪50年代,长风公园铁臂山、银锄湖建成,铁臂山(26米)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市内第一座人造山,山湖名字出自毛主席诗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世博公园双子山,2024年9月20日正式开放,主峰高48米,次峰高37米,内部为空腔建筑结构、顶部为覆土造山。
▲双子山,坐落于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南区,是国内第一座高度超过40米的空腔结构人工仿自然山林
02
未来展望
为进一步探讨未来上海林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上海林业高质量发展专家研讨会近日在上海召开,会议邀请了11位林业发展、城市规划、绿色生态、园林景观、土地管理、智慧城市等领域的专家,围绕生态、空间、经营、文化、权益、技术等议题为上海林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汇聚十一位专家的智慧
专家观点
国际视野下的上海都市林业发展目标
叶智指出,上海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其林业发展必须有国际视野,只是博采众长已经不够,必须要树立“上海标杆”,探索出一条值得世界学习的“上海路径”。吴晓松直言,必须有效提高林业在上海城市整体发展中的地位,才能真正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李晓江从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指出现代化过程是物质资本、自然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共同升级,而当下上海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发展满足“美好生活导向”与“应对气候变化”需求的城市林业,是应有之义。
▲共青国家森林公园,是市区唯一一座以森林景观为特色的国家森林公园
城市森林网络及其生态价值转化
叶智和李晓江都认为上海必须充分考虑超大城市的特殊需求,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通过精细化管理和高效利用,实现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朱丽芳认为,林业高质量生态发展内涵包括面向超大城市实际、生态网络完整、森林丰富健康等。从生态系统角度,达良俊、王向荣强调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完整的重要性,联通大型斑块的作用远大于增设独立小斑块,有效营造近自然城市森林,并与城市人工环境相互渗透。干靓提出,需要推动多部门协作、政-产-研-学一体化,探索土地复合利用途径。杨红主张推动各类自然资源从单一要素配置向多要素整体配置转变,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王国忠强调,要处理好承包地与林地、生态保护与农民利益之间的关系,做到增量提质并举、多元功能复合。
▲海湾国家森林公园,以水杉景观著称
智慧森林治理范式的创新探索
多位专家提出,应增设适用于大都市林业特征的引导性指标,如绿色容积率、林冠覆盖率、乡土树种比例、森林自然度、城市野境占比、地区降水蓄滞率等。杨超指出,单位面积蓄积量等传统林业指标只适用于木材生产,对上海林业的社会和经济需求而言并无意义。针对新技术应用,张鸿辉提出了分阶段推进林业数字化治理的策略,建议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实现对林业资源的动态监测,强调AI技术多方面的应用潜力,将极大提升生态保护效率。吴晓松建议在完善林业数据库的基础上提升林业系统的算力建设,为林业增效提供技术支持。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崇明岛,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塑造发挥林业综合效能全球标杆
叶智指出,上海林业要做到市域尺度的生态系统建设和近人居的园林景观建设的统一、支撑经济发展与服务城市居民的统一,营造“让进入、能到达、有服务、受教育”的城市森林。李晓江认为,不仅要充分展现森林静谧的审美价值、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更要贯彻大食物观,将森林作为城市能源和食物生产基地,提高大都市食物自给率。达良俊认为应培育城市森林文化,让市民有更多机会进入森林、直接享受森林带来的益处。朱丽芳指出应当提供更高品质的设计和运营方案,鼓励更多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参与到森林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提升市民幸福感。
素材来源:@申客思享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