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消费者报道》的一则检测报告将酱油行业推上风口浪尖。该媒体向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送检了13款宣称零添加的酱油,结果显示,12款检出镉、7款检出总砷。尽管均未超出安全限值,但“零添加”“有机”等宣传与检测结果的反差,还是让消费者忧心忡忡。消息一经报道,迅速引发社会热议,人们对酱油品质的信任危机悄然降临。
重金属隐患与标准之思:数据背后藏隐忧
广东作为酱油大省,在行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24年1-11月,我国酱油产量630.3万吨,广东省的酱油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0%,海天、李锦记、厨邦等知名品牌声名远扬,产品畅销国内外。广东独特的气候条件为酱油的发酵和晒制提供了天然优势,再加上深厚的酿造文化底蕴,传承百年的酿造工艺代代相传。此次检测中的部分知名品牌就来自广东,其产品质量状况,不仅关乎企业自身声誉,也影响着整个广东酱油产业的口碑。
在这次检测里,被检出的产品总砷最高值约为国家标准的20%,尚在安全范围内。然而,中国尚未对酱油中的镉含量设限,部分产品的镉含量已逼近或超过欧盟标准,这不得不让人们反思国内标准是否应与时俱进。毕竟,随着健康意识提升与检测技术进步,与国际接轨或许能更好地保障消费者健康。
记者电话采访了东古市场部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东古酱油一直以来都严格按照国家的标准生产,绝对不会让不合格的酱油流出市场。至于这次检测中的所谓‘超标’情况,实际上按照国家标准来看,检测出的数值非常低。在自然界中,大米、水、小麦、黄豆等原料本身就含有这类物质,所以产品中完全没有几乎不可能。但作为企业,我们会始终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做好产品。”
羊城晚报记者尝试联系海天酱油相关负责人,但截至发稿时止,对方并无回应。
“零添加”迷雾:国内外标准与认知差异
在“零添加”概念盛行的当下,国内外对于酱油“零添加”的定义和执行存在明显差别。在国内,“零添加”通常指向不额外添加人工合成的防腐剂、色素、甜味剂等,像此次检测的13款酱油,都在“零添加”标签下接受检验。
反观国外,以日本为例,其“无添加”酱油除了不添加常见添加剂,还对原料的来源和处理方式有着严苛要求。原料需来自非转基因作物,且在生产过程中严格限制化学处理步骤,力求酱油天然纯粹。欧美一些国家,“零添加”酱油强调在整个生产链中不引入任何化学合成物质,包括在原料种植时避免使用化肥和农药残留超标的作物。
这种差异导致消费者在认知和选择上的困惑。国内消费者看到“零添加”酱油,可能更关注添加剂的有无,而国外消费者除了添加剂,还会考量原料的整个生态和生产过程。这也使得国内“零添加”酱油在出口或面对国际市场竞争时,需要在标准和宣传上进一步明确,以消除误解。
多方协同齐努力:重塑国人对零添加概念的认知
企业作为产品的生产者,应主动承担起科普责任。在产品包装上,用清晰易懂的方式解释“零添加”的内涵,不仅标注不添加的物质,也说明原料中可能存在的成分。同时,利用线上线下渠道,如社交媒体、线下体验店等,开展“零添加”知识科普活动,让消费者深入了解产品生产过程。
监管部门要发挥关键作用,尽快统一并细化“零添加”酱油的行业标准,杜绝模糊不清的宣传误导消费者。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标准解读,加强市场监管执法,对虚假宣传“零添加”的企业予以严惩,净化市场环境。
消费者自身也需要提升辨别能力,主动学习食品安全知识,不再单纯依赖“零添加”标签来判断产品优劣,而是综合产品成分、品牌信誉等多方面因素理性消费。只有企业、监管部门与消费者共同发力,才能重塑国人对“零添加”概念的正确认知,让酱油市场回归品质至上的正轨。
文丨记者 彭纪宁 通讯员 江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