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说这山歌里的高腔、平腔还好理解,可网上关于低腔山歌的资料怎么这么少呢?”近日,在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室里,一位学生向讲台上的非遗传承人抛出了这样的疑问。在当天学校湖湘传统文化非遗课程上,学生们热情高涨,互动频繁。在一问一答间,益阳师专“传湖湘音韵 育非遗薪火”传统音乐文化浸润工程的大幕就此拉开。
近年来,该校精心构建“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将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模式、活态展演的实践锻炼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在口传心授环节,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原汁原味的湖湘音乐;活态展演计划带领学生深入社区、文化场馆等地,让湖湘音乐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创新实践则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为传统音乐融入现代元素,让古老的湖湘音乐重焕生机。
在课程规划上,除了此次兰溪山歌课程外,还安排了系列学术讲座,如邀请非遗专家学者、湖南城市学院音乐教授探讨益阳音乐类非遗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问题。同时,组织学生研读益阳地区民歌和《益阳非遗音乐传承指南》,建立“非遗数字档案站”,将珍贵的老艺人手稿、老曲谱进行数字化保存,并制作“非遗微课堂”系列短视频,通过新媒体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湖湘音乐。为确保教学质量,学校采用了“双导师制”传承模式,让非遗传承人与高校专业教师联合教研,以 “学术引领 + 活态传承 + 师范特色” 为突出亮点,共同为学生打造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习环境,培养一批既能登台表演又能执教授课的新时代非遗传承人才。
【来源:益阳市人民政府网_部门动态】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