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证监会发布《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到稳慎推进指数产品创新。
尤其提到,要“以风险可测可控、投资者有效保护为前提,研究推出多资产ETF、实物申赎模式跨市场债券ETF、银行间市场可转让指数基金等创新型指数产品。”
多资产ETF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因为甭管现在行情涨跌,我是已经接受了多资产配置的叙事了,所以对多资产ETF,也很感兴趣。
正好最近桥水的ALLW全天候ETF挺火,那我也借桥水,适当聊一聊。
据华泰证券的研究统计,这些年,海外在多资产ETF上其实是有诸多探索的。
目前从多资产ETF的数量上看,美国和加拿大是多资产ETF最多的国家。
从规模上看,加拿大的比重还不低。
最近的例子,达利欧的桥水,IPO了一只All Weather ETF(ALLW)。
3月6号上市的,开盘价24.91,现价25.19,开始赚钱了,基金规模目前6870万美刀。
管理费率0.85%,跟咱们这边指增ETF的费率差不多,不算很便宜,但二者都属于主动管理型ETF,费率适当高一点也合理,这也侧面说明中国ETF的费率其实已经不算高了,尤其考虑到现在的规模体量还没法与美股相比。
第二,从目前持仓的产品类别来看。
全球名义债券,占比71%。
什么是全球名义债券(Global Nominal Bonds),我问了KIMI,这是一个区别于通胀挂钩债券的概念,我们平常接触到的国债、企业信用债都属于这种,给你约定一个利率,固定派息。
但因为通胀水平是在不断变化的,尤其是美国,通胀是在提高的,所以这个约定好的派息,是你名义上拿到的收益,没考虑通胀对收益的影响。
所以也就有了第二种,通胀挂钩债券(Inflation Linked Bonds),占比32%。
通胀挂钩债券会适当调整本息,在派息前根据通胀指数重新计算本金,然后根据这个计价了通胀的本金再计算利息,所以这种债券抗通胀的能力还不错。
但也正因为考虑了通胀,所以最开始约定的票面利率会比普通债券更低,尤其在原本市场利率较高的环境里,更加明显。
另外如果是通缩环境,本金会在计算了通胀指数后下调,那就影响会影响通胀挂钩债券最终的回报了。
第三,全球权益占比43%。
主要包含13.74%的标普500,4%的SPDR新兴市场ETF(SPEM)以及2.5%的标普中国ETF(GXC)。
SPEM新兴市场,前十大重仓股,台积电、腾讯、阿里、小米、HDFC(印度住房开发金融银行,印度最大的私营银行之一,最大的住房贷款银行,地位有一点类似招行)、美团、印度信实工业 GDR、建行H、 ICICI ADR (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
GXC标普中国,前十大重仓股都是港股,腾讯、阿里、美团、小米、拼多多、建行H、京东、工行H、中国银行H、比亚迪H。
其实这这也能看出来,真正符合外资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中国宽基指数定位的核心龙头很多在香港,而A500、沪深300目前最大的不足恰恰在于,没有包含港股龙头。
中证沪港深500指数包含港股通,但知名度不及A500,也没太做起来。
中证指数公司后面如果继续优化A500等核心宽基指数的编制规则的话,请务必考虑一下港股通。
剩下的是商品,占比36%,目前的ALLW的杠杆比例接近180%。
桥水现在现身说法,告诉我们全天候策略该怎么建,剩下的就是在国情和可选资产资产范围内,做本土化。
现在,如果我们要搞主动管理类的多资产ETF,可投资的种类还比较有限,股债金大概是极限,因为QDII额度依然紧俏,也没有太多衍生品工具好用,感觉和固收+、多资产理财甚至FOF的定位比较重合。
如果底层资产没有大扩容的话,可能还谈不到太明显的创新,无非就是把FOF的处境再逼一逼。
反而,有一些多资产品类的指数,我觉得很好。
比如中证红利股债风险平价指数(932410)。
2024年11月新近发布的指数,近几年历史的回撤收益走势相当优美。
虽然后视镜不代表未来,实践中肯定不会有这么完美的曲线,但咱就是说,你看到这种回测指数的时候能不心动吗?
这红利股债风险平价,未来能没市场吗?
银行端一直想发力指数,但苦于客户群体的低风险偏好,场外指数基金的推广一直比较艰难,那这种低波动的指数,不正是给低风偏客户,提供了一个选择吗?
从指数的编制方案来看,指数是季度调仓,选取中证红利全收益和中证0-5年中高等级信用债票息策略做风险平价。
二者样本权重的计算公式如下——
我看不懂,但也没所谓,总之风险平价的定义就是,给组合中不同的资产分配相同的权重,咱也不是做金融工程的,多的我也不了解。
既然监管层提到了多资产ETF,而这种指数又恰恰符合创新型指数、低波动、绝对收益等特征,那我觉得这些指数的产品化,其实是值得期待的。
考虑到A股的波动性,比起纯股票的宽基或者主题ETF,多资产ETF也许能有很不错的钱途。
后面我也会找时间把其他的多资产指数,更详细地梳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