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失眠的危害到底有多大?怎么才能睡个好觉?


图片


夜深人静,熄灯后

很多人与枕头展开了无声的较量……


2025年3月21日

是第25个世界睡眠日

《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

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为48.5%

平均睡眠时长为7.06-7.18小时


那么

到底什么是失眠?

失眠都有哪些危害?

造成失眠的原因有哪些?

还有什么办法

能够帮助我们获得一个甜美的睡眠呢?

专家帮我们一一解答


1

到底什么是失眠?


1. 失眠不是简单的“睡不着”。


对于成年人来说,真正的失眠需要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


  • 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整夜醒来≥2次、或比预定时间早醒1小时以上;


  • 每周出现3天以上;


  • 第二天明显感到疲劳、注意力下降、情绪烦躁。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超过3个月,就是慢性失眠,相当于身体长期处于“待机却不关机”的危险状态。

2. 失眠的危害比你想象的更可怕!

健康杀手:长期失眠者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3.7倍,糖尿病风险增加2.5倍。更可怕的是,睡眠不足会阻碍大脑清除β淀粉样蛋白——这正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元凶之一。


情绪崩溃:研究显示,长期失眠者新发抑郁的概率是无失眠者的3-4倍,新发焦虑障碍的概率高近6倍,从而影响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严重时人就像“行走的炸药包”,一件小事就可能引发崩溃。


容颜危机:睡眠不足导致皮肤修复因子减少40%,胶原蛋白流失加速,这比任何护肤品失效都可怕。


生命折损:每晚睡眠<6小时的人群全因死亡率增加13%。这相当于每天偷偷扣除你的“生命余额”。


2

失眠的元凶藏在哪里?
揪出失眠的六大幕后黑手!


1. 情绪感冒:失眠不仅是睡眠问题,更是情绪健康的风向标。


焦虑和抑郁是常见的与失眠并存的情绪问题,70%-80%的慢性失眠者伴随焦虑或抑郁等情绪症状。然而,约70%的失眠患者首次就诊时意识不到自己“心里装着事”,常造成情绪问题被忽视。

2. 生理警报: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68%存在入睡困难;慢性疼痛如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等导致的夜间觉醒次数可达健康人群的3倍;前列腺增生患者平均每晚起夜3-4次,平均每天被剥夺睡眠1.5小时;围产期和更年期女性因激素波动,睡眠效率平均下降40%。


3. 环境陷阱:你的卧室可能正在“谋杀”睡眠


当环境噪音超过40分贝(相当于冰箱嗡嗡声)时,深睡眠时间减少23%;而光照强度>10勒克斯(约手机屏幕最低亮度)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达50%;红色系床品会使大脑兴奋性提高15%。


4. 药物暗箭:这些治病药正在偷走你的睡眠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在下午4点后服用,失眠发生率升高2.7倍;β受体阻滞剂类降压药(如美托洛尔)会使褪黑素分泌减少38%;含伪麻黄碱的感冒药可使入睡延迟1.5小时,相当于连喝两杯意式浓缩咖啡。


5. 行为误区:你以为的助眠方法正在加剧失眠


周末补觉超过2小时,周一失眠发生率增加43%;睡前喝酒助眠,虽然能让人快速入睡,但会使后半夜觉醒增加65%;过早躺床,如果比习惯睡眠时间提前1小时上床,入睡所需要的时间反而会延长40%。


6. 遗传因素:3%的天选之子不是谁都能效仿


DEC2基因突变携带者的睡眠效率可达98%(普通人为85%),深度睡眠占比可达35%(普通人为20%至25%);但如果普通人强行效仿,将会减弱大脑的记忆功能,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加速机体的衰老。

  

3

这些办法也能帮我们找回甜美的睡眠


1. 精准评估先行:找到失眠的“病根”


失眠就像发烧,背后可能藏着情绪、疾病、药物等多种原因。建议先做“睡眠体检”:


写睡眠日志:连续记录两周的入睡时间、夜醒次数、白天状态,揪出隐藏的作息问题。


做量表筛查:抑郁、焦虑量表筛查能帮助发现60%患者忽略的情绪问题。


多导睡眠监测:怀疑呼吸暂停、周期性腿动、不安腿综合征等情况的病人,进行多导睡眠监测能精准捕捉睡眠中的异常信号。


其他疾病筛查:更年期女性建议查性激素六项,夜尿多的人需排查前列腺或肾功能,疑有甲亢的病人查甲状腺功能。

2. 睡眠卫生教育:给卧室来次“断舍离”

定时“开关机”:每天固定时间上下床(如23:00-6:30),周末赖床别超1小时。


切断干扰源:睡前2小时远离手机蓝光,卧室温度调至18-22℃(凉被窝能促进入睡)。


改造睡眠区:换遮光窗帘(遮光率>95%)、用白噪音机屏蔽楼道杂音、别在床上刷剧吃饭。


规律饮食:戒烟戒酒,下午4点后不碰咖啡、茶、奶茶等兴奋性饮品,规律进餐,不要空腹上床。


适当锻炼:每日3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八段锦、太极拳、挥拍类运动、瑜伽等方法,调节心理和生理,达到心身同治的效果,但要注意在睡前3小时以内避免进行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


清空大脑:别把问题带到床上;在难以入睡时,不要强迫入睡;午睡时间限制在20-30分钟,避免白天打盹。


3. 认知行为治疗(CBT-I):国际认证的“无药良方”


采用认知重塑、刺激控制、睡眠限制、情感调节等方法,改善睡眠信念、重建睡眠模式,实现睡眠质量的逐步改善。传统方法采用治疗师与患者面对面谈话的方式进行,优点是治疗个性化、疗效好,依从性好,但存在过程复杂、成本较高的缺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化CBT-I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不但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优点,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未来睡眠医学将发展出智能化自助式CBT-I,有望更好地为失眠患者服务。


认知重塑:用科学数据打破“必须睡够8小时”“失眠会猝死”等错误观念,焦虑减少50%。


刺激控制:躺床20分钟睡不着就起身,直到有睡意再回来,打破“床=失眠”的恶性循环。


睡眠压缩:根据日志计算真实睡眠时间,初期严格限制卧床时长(如只睡5小时),逐步延长。


情感调节:通过正念放松、矛盾意念法、冥想、催眠等方法,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改善睡眠质量。


4. 科技助力:用对工具,睡眠也能“智能化”


科学使用现代科技,让睡眠管理更轻松:


监测帮手:睡眠监测手环监测深睡时长,超过3天<1小时需警惕。


智能光照系统:睡前2小时将卧室灯光调至1800K色温(类似烛光),这种光谱能促进褪黑素分泌。


白噪音神器:模拟雨声、风声,掩盖环境噪音,促进入睡速度。


经颅磁刺激:调节大脑睡眠中枢,对顽固失眠有效率58%。


生物反馈仪:通过监测皮肤电导率进行放松训练,研究显示每周3次训练,4周后入睡速度可提升39%。

优质睡眠=科学认知+行为管理+适度干预

当受到失眠困扰时

请到专业医疗机构

进行系统评估和规范治疗

愿所有的失眠患者

都能重获安眠之夜


今晚

愿每个人都能拥抱星辰入眠!


来源: 新华网·宝藏青年工作室、新华网山东频道

本期编辑:张欢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34
8090后泪目!奇迹MU端游复刻,4月1日登录送卓越套装
广告奇迹MU怀旧版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