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刺桐侨厝·名匠带你看建筑丨侨风工业遗存 “建本理仓”出发

国营福建省永春北硿华侨茶厂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它最初由旅马华侨兴资开垦种茶,后来成为安置归侨之处。在归侨们的劳动创造下,它成为福建省四大乌龙茶出口厂之一,“松鹤牌”闽南水仙、永春佛手茶叶畅销东南亚,以家乡风味抚慰侨胞浓浓乡愁。

时光流转,茶厂在21世纪初走向衰落,但却是国内少见的集茶文化、归国华侨文化、工业建筑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工业文化遗存。如今,文旅融合发展让它重绽芳华。在“建本理仓”的保护利用理念下,茶厂修缮,业态升级,“侨文化+茶文化+历史建筑文化+旅游”的模式正在百年茶厂探索实践。

□融媒体记者 黄耿煌 胡彦明 通讯员 洪建彬 文/图(除署名外)

图片

侨厝档案

百年茶厂归侨记忆

国营福建省永春北硿华侨茶厂位于永春县东关镇政府附近,其百年辉煌历史被详细记录在东关镇茶史馆。

图片

国营福建省永春北硿华侨茶厂(受访者 供图)

1917年,旅马华侨李辉芳等23人合资两万银圆,在北硿虎巷山创办永春华兴种植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山种茶。当时,他们种植了水仙、佛手7万株,目前仍保留40多亩当年的水仙茶树。

1953年,时任全国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何香凝提议兴办华侨农场,集中安置东南亚归侨,永春北硿山被选定建立永春北硿华侨垦殖场。历经公私合营后,1958年,北硿山、虎巷山、仙溪农场合并,正式建立国营福建省永春北硿华侨茶厂。

1958年,北硿山、虎巷山、仙溪农场合并为北硿华侨农场。

1960年,北硿华侨农场和永春茶场合并为国营福建省永春北硿华侨茶果场,安置2500多名归侨。国营福建省永春北硿华侨茶厂为其精制厂,安置400多名归侨。归侨们种植茶果、兴建厂房,开启新生活。

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和上千名归侨的陆续安置,北硿华侨茶厂逐渐走向繁荣,成为福建省四大乌龙茶出口厂之一。其“松鹤牌”闽南水仙、永春佛手茶叶畅销中国港澳台地区和日本、东南亚等地。

20世纪90年代后期,北硿华侨茶厂和许多国营老厂一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日渐衰落。

如今,茶厂占地面积23.56亩,拥有16栋较大面积建筑,总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是国内少见的集茶文化、归国华侨文化、工业建筑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工业文化遗存。

名匠带你看建筑

由华侨建 因归侨兴

在“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泉州市传统建筑名匠蒋钦全和北硿华侨茶厂运营总监潘歌、茶厂老职工钟利军与东关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和介绍下,记者走进北硿华侨茶厂,循着16栋厂房建筑展开历史和文化的探寻。

归侨家园

是茶厂也是“小社会”

图片

著名侨领梁披云“永春北硿华侨茶厂”的题字仍清晰可变

绿树掩映中,著名侨领梁披云先生题写的“永春北硿华侨茶厂”清晰可辨,但斑驳的茶厂大门透露着时间的沧桑。

带记者一行参观的茶厂老职工钟利军,也来自归侨家庭。1960年,他的父母从印尼回国后就在茶厂工作,两代人以厂为家。“我从小在茶厂长大,高中毕业后也留在这里工作,”今年60岁的钟利军说,“我一生都献给了茶厂。我见证了它从艰苦创业到成为知名大厂,陪它走过艰难岁月,又开心地看到它迎来新生。”

走进茶厂,历史的气息与阳光一起扑面而来。厂区里,分布着16幢不同时期、风格各异的建筑。钟利军介绍,茶厂主体建筑始建于1958年,从20世纪60年代持续到80年代,历经风雨,风貌依旧。

从审评室、检验室、毛茶仓库、筛选车间、拣剔车间,到烘焙车间、成品车间、小包装车间、成品仓库,茶叶生产加工,每幢建筑都对应着生产线上的一道工艺,所需的车间及配套空间一应俱全,共同组成精美的乌龙茶生产区。

茶厂还是归侨们的“小社会”。厂区生活配套设施完善,设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食堂、宿舍、卫生院、影剧院、供销社、邮电所、银行、果园等,满足生活各项需求。茶厂陆续安置了上千名海外归侨,这里不仅是他们工作的地方,更是安家立业的乐土。归侨与茶厂之间,情感纽带深厚而绵长。

1985年前后茶厂鼎盛时期,拣茶女工就有1000多人,年产茶叶三万担(即1500吨)。产品几乎全部出口,工人工资超过管理干部,因此流传“茶果场里大排场,城里姑娘爱茶郎”的顺口溜。

建筑园林

兼具实用和美观

移步换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号食堂。一层为餐厅,二层设有托儿所、母婴室。食堂灰色的洗米石外墙透出宁静与岁月沉淀的从容。蒋钦全介绍,洗米石、洗砂石乃至洗壳石,就是在水泥中混入细碎如米的碎石、砂石、贝壳,作为表面装饰,是国内向东南亚学来的外墙装饰风格。

图片

茶厂办公楼窗户线条丰富、颇有美感。(受访者 供图)

食堂旁边是栋6层的办公楼,外立面砖墙扇灰涂黄色墙漆,俗称“黄皮楼”,带有20世纪80年代的时代风格。食堂对面2层红砖旧办公楼,蒋钦全指出,建筑底部为闽南风格的“松糕块”纹饰,方形出规廊由四根小罗马柱撑起,呈现南洋风格,闽南俗称“五脚架”。

沿着斜坡而上,右边是2号楼乌龙茶品鉴中心。这座1976年前后建成的三层砖石建筑,外墙为光面“黄皮楼”风格。斜对面的11号楼则采用粗面的黄色外墙。“这其实是洗砂石墙面。”蒋钦全介绍,砖墙抹上泥灰或水泥后,甩上粗洗砂石,做成粗糙、凹凸不平的表面,再喷上漆,呈现自然灵动的状态。两栋黄墙建筑通过外墙粗面与光面的对比,凸显各自的调性。

11号楼与石结构3号楼相连,皆为茶叶原料仓库,建于坡边,方便毛茶装卸和进出仓。仓库内部用木板包围,木地板下设挑高层防潮,窗户又高又小,配凸出的挡板挡风避雨,利于茶叶避光保存。

图片

当年旺季,上千名拣茶工人在拣剔车间拣茶。(资料图)

穿过毛茶仓库区,便是筛分车间。车间里排列着数台大型筛分机,由机器和工人协作,对毛茶进行筛拣、分级、除杂物,随后送至9号楼拣剔车间。由华侨大学建筑系教授设计的这栋楼,共两层,每层1500平方米,室内没有一根柱子,旺季时可容纳1000多人同时拣茶。挑高近10米的车间,两面墙立着800多扇的“苹果绿”窗户,顶部和底部还设通风窗。蒋钦全指出,这种“苹果绿”窗户和日常在侨厝经常看到的天蓝色窗户一样,都是由东南亚传入我国。

图片

配套800多扇“苹果绿”窗户的分拣大厅,宽敞明亮,不设一根立柱。

“在实际工作中,这种设计保障了采光与空气流通,又避免茶叶吸入杂味。在没有空调的年代里,员工也不觉闷热。”钟利军说。

图片

焙火车间后面,归侨们种下的香蕉树高大挺拔,绿叶黄墙,相映成趣。(受访者 供图)

拣剔车间旁是焙火车间,配备着当时极为先进的吸尘管道和生产设备。车间后面是木材燃料库,中间隔着一片连绵几十米的香蕉林,起防火作用。香蕉成熟时,归侨们在这里喝咖啡、烤香蕉、吃糕点,重温南洋范儿的休闲时光。

被老员工称为“24米楼”的,是拣剔车间前的8号楼摊凉车间。这栋楼曾是永春最高建筑,外观看似六层,实为内部挑高的三层。西侧墙面,14个相连三角褶皱充满工业风。窗台采用高低错开的百叶隔板,略向外倾斜,上下隔板间砌砖压实。“这种设计通风采光又防雨,兼具美观与实用价值。”蒋钦全认为,这也受了东南亚风格的影响。

图片

茶厂建筑带着强烈的工业风与艺术感

茶叶出了摊凉车间,装成箱送往一旁的成品包装车间和生产标准车间。为了防潮,建筑底部还设了一层架空层。

如果俯瞰布局,人们会发现,建筑设计巧妙利用山头地势,将各个车间错落有致布置,进厂的毛茶被运上山坡高处的仓库,再逐渐往下,经各车间加工后,再回到出入口时已成为成品茶,可出口换汇。

文化印记

南洋风与闽南茶的“活历史”

“从造型、通风、采光、结构、颜色、材质,到墙面粗细和窗户设计,茶厂处处体现着南洋风,建筑富不同年代感,承载着归侨们的生活与乡愁。”蒋钦全这样感慨。

他指出,茶厂楼梯转台有巨大开窗,不同楼层间隔砌着阴阳十字形花纹,栏杆修有茶叶造型,全部面向室外,与泉州本地同期的建筑截然不同。清末至1949年以前,国内治安不佳,民宅或侨厝开窗都偏小,有的还设有枪孔和逃生通道。而同年代的南洋地区,经济社会较为稳定,建筑注重采光、开放,这种风格通过影响华侨、归侨,在茶厂建筑中也得到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茶厂相邻的建筑毫不雷同。”蒋钦全说,你墙面是光面,我换成粗面的,你白色、我红色、它黄色,一栋栋各自独立、各有特性,又和谐统一,层次分明,大气美观。

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建筑,反映了茶厂随着归侨增多而发展壮大。不同年龄的人在这里都能找到回忆。蒋钦全称赞说,茶厂是历史的印证,悠久的岁月使其成为永春闽南茶文化、华侨生活文化和工业建筑文化的“活历史”,具有极高的修缮与利用价值。

保护利用进行时

打造茶产业侨文化 融合新窗口

由于年代久远,北硿茶厂多个厂房呈现不同程度的老旧破损。为盘活国有资产,再现茶厂辉煌,进一步保护、利用和弘扬好华侨文化资源,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携手合作,推动北硿华侨茶厂的保护利用与新生。

融合侨茶建旅 撬动乡村振兴

2022年10月,经过多轮磋商,永春县东关镇与另一海农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签约合作,计划总投资6000万元,共同打造茶文化产业聚集区。

“北硿华侨茶厂致力于打造永春茶产业和闽南文化、华侨文化融合的新窗口。”东关镇领导介绍,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华侨历史教育基地、茶文化主题体验基地,以及海外侨胞后代探访祖辈事迹、缅怀历史、感受血浓于水同胞情谊的主题文旅目的地,树立福建乃至全国知名的茶文化IP,带动永春茶产业升级。简单说,就是以“侨文化+茶文化+历史建筑文化+旅游”的融合,创造性地保护利用历史文化、撬动乡村振兴。

2023年至2024年,项目已完成4栋建筑的加固、改造、提升及招商工作。到2025年底,将完成茶园、香蕉园、盆景园三园(配套农作物种苗研发)和茶叶生产观光工厂、全国乌龙茶品鉴中心、华侨生活博物馆(旧物仓)、茶文化展示中心、艺术展览展示空间、华侨美食餐厅以及永春风物的展示交易平台8个项目的改造运营。

实施“建本理仓” 注入文艺活力

2023年2月,修缮改造茶厂建筑的“建本理仓”计划正式启动,同步开展“我在北硿修茶厂”系列行动。

“建本,是对茶厂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和华侨文化的传承固本;理仓,则是对茶厂空间功能再布局,更新改造。”北硿华侨茶厂运营总监潘歌表示,“建本理仓”以发展茶产业、茶文化为基础,通过开发促保护,逐步实施建筑修缮、空间改造、配套提升和新增服务设施,让经典焕发现代光彩。

图片

潘歌带着团队一点一滴修缮茶厂,节制欲望、恰当改造,尽力恢复原貌:有原有图纸按图修复,无原图纸的参照旧照片修复,力求做到修旧如旧、老料新用、新料老用。

修缮好的茶叶品鉴中心外墙还是过去的外墙,后墙凸出的茶叶审评采光飘窗得以保留,更换材料色系与墙面一致。筛分车间大拣场外墙经历数天人工清洗,干净如昔,封闭40多年的密肋梁结构重现光彩。拣剔车间老木窗逐一编号拆卸,修补上漆后原样装回,恢复当年的“苹果绿”。全厂如此修缮了1082扇门窗,让1082束阳光以同样角度穿过窗户,洒落地面。

车间厂房里,花式栏杆、青苔依旧;变形的铁艺楼梯扶手重新修理加固;20世纪80年代的素面水泥花砖泛着半个世纪脚步打磨出的光泽;制茶车间墙上保留数十年前的手写规章和制茶师笔迹;厂房门板上还有孩子们当年的涂鸦……能保留的岁月印迹悉数保留,映射茶叶生产的往昔时光。

常年失修的茶厂屋顶此次逐一加固、修补、刷新。唯有“旧物仓”木梁老厂房,在破损处铺设“玻璃瓦”,借用天光,让阳光、风雨、白云、流星、飞鸟投射进这个华侨生活记忆主题仓,自然光与时光交织,与旧物仓的记忆流转相遇。

图片

茶厂“松鹤牌”闽南水仙、永春佛手茶叶畅销东南亚,以家乡风味抚慰侨胞浓浓乡愁。

“来北硿‘修茶厂’,一是爱茶、喝茶,二是喜欢历史文化,三是被独特的空间和建筑吸引。”身为永春人、从事艺术商业的潘歌说,北硿华侨茶厂一直存在,从未废弃,未来仍将以生产发展为第一目标,做好茶叶产品转型升级,复兴“永春松鹤”老品牌和输出新产品,打造闽南茶文化代表性品牌,同时做好在地文化的深度发掘与创意输出,开发永春(闽南)产品,用艺术视角和文化,帮老茶厂焕新机。

“修茶厂”工程浩大,投入的资金、时间和精力巨大。但潘歌表示,不走捷径,不急于推爆品、求变现,“有些慢,但安然,时间会留下附加值,未来会有新的东西长出来。”

本期名匠:蒋钦全

蒋钦全,“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建造师、文物责任工程师,泉州市传统建筑名匠。现任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福建省建筑业协会传统建筑分会会长、泉州市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主席、福建省泉州市古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习基地法人代表。

他还是清代蜚声八闽的“蒋源成石铺”的第六代传人,中国当代古建文物大师罗哲文在福建的唯一弟子。从业50多年来,不仅自身创作成果丰硕,同时不忘传承传统文化及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承培养技术人才。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