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33

评论

60

218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六年级女孩沉迷与 AI 恋爱,算法正“吃掉”我们的孩子?

看到一则惊人的消息:

六年级女孩痴迷于与AI恋爱。

最近,李先生陷入焦虑,六年级的女儿每天抱着手机,和“AI男友”聊得火热。

女儿不仅扮演“大小姐”“恶毒女配”,甚至出现了“揪住她的头发扇巴掌”等表达,与平日判若两人。

图片
算法正在“吃掉”孩子

李先生无奈的是,自己对此几乎无能为力。

“比玩微信还上瘾!卸载几次她重装几次!”

他震惊的是,在班级家长群一聊才发现,近半数学生都在用同款软件。

成都彭女士发现,六年级的儿子也掉入了“AI恋爱”中,聊天中出现了“男友”“老公”这样的称呼。

“孩子一放学回家就拿手机鼓捣,没手机时就魂不守舍,老师反映他心思不在学习上。”

图片
这类AI对话设有不同的剧情线,也有种种令人上瘾的设计功能。
有的以“把她追到手”为目标,有的贴上“病娇”标签,还有的竟设定双双“出轨”。
涉世未深的孩子被它们迷得五迷三道,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甚至,国外有AI角色在对话中诱导未成年人自杀的案例。

2024年2月,美国一名14岁少年在与AI长时间对话后自杀身亡。其生前日记中提到,自己一天都不能离开AI机器人,已经爱上了“她”。

专家表示,跟AI聊天常会以为在和“真人”交流,会形成依赖或成瘾。

还容易暴露大量个人隐私,可能会被黑客利用,甚至成为被“开盒”的受害者。“人肉开盒”来了,无人生还?

技术之恶,背后是人

未成年人乐此不疲地跟AI角色谈恋爱,不是这些虚假人物可恶,而在于背后操控AI的真人。
AI剧情聊天技术有专门的成瘾设计,抓住人性弱点,让人“欲罢不能”。
AI 能变幻出各种形象,说着甜言蜜语,编造出曲折剧情。
别看它们是虚拟人,可在共情能力方面似乎比人类还厉害。
给孤独者的情感慰藉,比亲人朋友做得还好;构建亲密关系的本事,连心理大师都比不上。
阅历丰富的成年人都被迷得晕头转向,那些心智未成熟的小学生自然就被 AI “拿捏得死死的”。 
虽然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的提供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未成年人用户过度依赖或者沉迷这项服务。
但实际上,一部手机就可以注册登记,且无须核实身份。
当询问用户是否启用青少年模式,用户只需点击“不开启”即可解锁。
人性之恶让AI如野马脱缰。
图片

为什么冷冰冰的机器更有“温度”?

比孩子和AI谈恋爱更让人忧虑的是:

为什么冷冰冰的机器更有魅力,更有“温度”?

几年前,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教授团队调查30多万中国中小学生,发现很多孩子出现“四无”现象:
学习无动力、社交无能力、对真实的世界无兴趣、对生命价值无感受

事实上,这种现象的背后,不是孩子无情感,而是内心渴望慰藉,只是这种渴望长期得不到回应。

在学校里,是学业竞争和单调的刷题,在家庭中,是对学业的过分关注和冲突的亲子关系。

孩子的心灵世界逐步荒漠化,他们的心理健康数据佐证了这一点。

现实中得不到,孩子就转向了虚拟世界。

“电子男友”长相俊朗,可以帮她写作业,送她手链,带她体验一些刺激情节。

“电子女友”长相甜美,开朗热情,愿意和他分享情绪、分担压力。

一个推,一个拉,这样的角力结果已定

缰绳在谁的手中?

面对AI这个“电子海洛因”,绝不是一禁了之。
2024年底,教育部重磅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全面部署了AI战略。
AI更深入地拥抱孩子是大势所趋,也是教育的重大课题。
拷问相关大模型企业:
是不是富有社会责任担当?有没有主动为AI设置 “安全防护栏”,限制其生成暴力、虚假信息?
拷问有关部门:
是不是尽到了监管职责?有没有像雷厉风行地抓黄赌毒那样,对类似“擦边”牟利行为零容忍?
拷问学校:
是不是尽到了引导职责?如果只是模棱两可或者一刀切,孩子就像风筝飘零在AI的气流涡旋中。
拷问家长:
有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给予孩子的除了吃穿用度,有没有情感关怀?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情感慰藉,需要倾听和共情。然而中国父母更多的是居高临下,是不理不睬,口头禅是“小孩子懂什么”,动不动“你给我怎样怎样”。

乃至有丧偶式育儿,甚至有愧疚式育儿。

父母不易,中国父母尤其难。多少父母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却最终成为孩子熟悉的陌生人?

在一项“有了心事向谁倾诉”的中学生调查中,中国父母竟然排名在“网友”之后。

父母爱别人家的孩子,却没有想着学习“别人家的父母”。
对孩子来说,冰冷的机器胜过有血有肉的爸妈。
与其说“AI”是匹脱缰的野马,不如说是我们亲手交出了缰绳
AI争夺孩子是个伪命题
AI的进化能力十分惊人。
最近,上海掀起了一股机器人保姆的抢购热潮。
2.3万一台的价格让不少老人心动不已,甚至有人直言它比亲儿子还贴心。
图片
未来,AI能代替孩子尽孝,AI父母会不会代替现实的爸妈?
AI持续学习,现实中的父母是与时俱进还是驻足抱怨?
就像网络游戏,很多孩子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很多父母视之洪水猛兽,寄望网游公司统统倒闭而后快。

各地推进的高中“双休”,大多数家长内心支持,但是又非常矛盾。

最大的担忧除了“有钱人一对一,少钱的拼多多,没钱的放羊”,就是孩子被游戏抢走。

事实上,父母们有没有想过:

为什么虚拟世界能轻易抢走孩子?是谁第一次把手机游戏给了孩子?

如果孩子无法自律,如何掌握命运,不被未来淘汰?

吃掉孩子的不是算法,而是父母的认知

当我们抱怨AI,不如向AI学习:

为什么AI更懂孩子?该“怎么说孩子才愿意听”“怎么听孩子才愿意说”?
有句话说得好:
“当社会还在呼吁加强软件监管,家长们还在纠结是否没收孩子手机时,孩子们早已找到各种办法绕过监管。” 
让技术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助推器,还是吞噬他们未来的黑洞?
也许,在这场人性与算法的持久战中,没有一劳永逸的胜利,只有持续不断的斗争。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