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5年3月21日,第13个世界森林日如约而至,全球目光再次聚焦森林这一地球“绿肺”。
今年联合国将主题定为“森林与食物”,实际上是通过食物作为载体,让人们意识到森林和人类生存的紧密连接。
而在中国,总台央视纪录频道(CCTV-9)播出的《翠云廊》《中国海南•雨林秘境》《青𬞟之末》等一系列纪录片,为世界森林日提供了独特的东方注解。
关于文明传承和人类未来的启示,藏在和森林有关的几组数字中。
在纪录片《翠云廊》内外,一组震撼的数字串联起历史与现实:
2300岁,这是纪录片中“剑阁柏”的年龄,这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柏科柏木属高大植株,从战国时代就站立在剑门蜀道翠云廊上;
9241万公顷,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这个面积位居全球首位,也帮助中国的森林覆盖率超过了25%。
纪录片中,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马文宝说他的职责是守护这绵延数百里古柏的健康。
从战国时期的《商君书》到《秦律·田律》再到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明确规定了森林的发展、规划、保护和管理。传承数千年的森林制度性保护,让我们与森林的关系从单向索取转向相互依存。
纪录片《中国海南•雨林秘境》中,藏着奋斗了40多年的热带雨林东方实验:
20世纪70年代末海南长臂猿几近灭绝,种群仅剩7只至9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
40余年保护历程中,海南长臂猿种群从7只增至纪录片中的37只,又在今天增长到了42只,成为全世界20种长臂猿当中唯一呈现稳定增长的种群;
2019年1月23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通过,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面积达到 4269平方公里。
纪录片中对森林景观的拍摄手法独特,色彩构图展现了海南热带雨林的森林之美,带来强烈的视觉享受。
在美丽的光影背后,实际上是围绕海南长臂猿和热带雨林的艰巨恢复。
这些故事的背后是“热带雨林保护的中国方案”,将极小种群栖息地恢复、科技赋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社区生态补偿和共管机制,综合在了美好的自然故事中。
2024年5月,《中国海南•雨林秘境》获第45届泰利奖(Telly Awards)电视纪录片自然动物类金奖;同年6月,该片获国家林草局2023年度“林草好新闻”一等奖。
地衣创造土壤、改变小气候和微生境,是大量地球森林得以存在的早期基础。
纪录片《青𬞟之末》将镜头对准这些“最卑微的伟大生命”,也展现了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立松研究员为代表的,中国科研人员的坚持:
海拔1700米,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岩石上,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地衣正在分泌地衣酸,形成原始的土壤。在地球的许多地方,由地衣“形成”的土壤,将逐渐被覆上苔藓层,再长出草本、灌木直至实现成为森林的伟大转变。
1981—2023年:从最早采集的标本算起,王立松采集了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约9万份地衣标本中的8万多份;
1.3T的硬盘,一位科研工作者42年工作积累的全部数据,如果再坚持一代,那么“中国地衣大部分的数据都会在这个上面”。
地衣的存在证明生命的伟大在于以最谦卑的姿态拓展存在的边界,有机会从青藏高原的砾石最终拓展到火星的赤色荒原,完成人类对于外星探索的开荒过程。
片中对于未来的展望是:“地衣超强的环境适应性和‘创造’土壤的能力……希望它有朝一日能率先踏上火星,在没有土壤的环境中开疆拓土,为后续的生命铺路。”
这句话不仅仅在描述地衣、森林和地球生态系统,更说明在从地球通向星辰的未来路上,坚定又满怀探索的科学精神,是宇宙中最沉默也最了不起的引路力量。
从翠云廊的千年古柏,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长臂猿栖息地,每一片森林都是地球生态的守护者,守护着人类文明的基因库。
纪录片《翠云廊》的镜头中,跨越千年的人们沿着古蜀道前行,他们的身影与这条昔日的皇柏古道交织在一起。
这一刻,古老智慧与现代文明完成交接。
森林,属于全人类的绿色史诗,还需要不断续写新的篇章。
评论员 王放
更多精彩央视剧评点击
总监制丨梁 红 夏晓辉
监 制丨杨春果 赵颖新
主 编丨杨 珺
责 编丨唐 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