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聚集性呕吐、腹泻事件: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内同一班级或同一宿舍,1天内发生3例及以上,或连续3天内发生5例以上,以呕吐和(或)腹泻等为主要症状的病例
聚集性发热事件:一个集体单位(幼托、学校、企业等)的一个班级、车间、或办公室等近3天出现3例及以上体温≥ 38℃以上的病人。
流感样病例:即发热(体温≥38℃)(口温),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
潜伏期 24-48h,可短至18h,长至72h。起病突然,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腹部痉挛性疼痛及腹泻。大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2h内4-8次,持续12-60h,一般48h。儿童一般呕吐多见,而年长者腹泻症状更严重。可伴有头痛、肌痛、咽痛等症状。病情多呈自限,不需用抗菌素,预后较好。对儿童及病情较重者,需住院补液、对症治疗。
2.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3.流行性感冒
潜伏期一般为1~3日,出现急起畏寒、高热(≧38℃)、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可伴有咽痛、干咳、流鼻涕、流泪等呼吸道症状,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4.水痘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皮肤、粘膜上分批出现的斑疹、丘疹、疱疹和痂疹并伴有较轻的全身症状。
5.猩红热
以发热、咽颊炎、草莓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退后片状脱皮为特征,严重者可出现关节和肾脏等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6.流行性腮性炎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以腮腺肿大为特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为14~25天,平均潜伏期18天,腮腺肿大前6天~后9天传染性最强,腮腺或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含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伴肌痛、头痛、低热、睾丸肿痛等,20%为无症状感染者。
7.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潜伏期:短,约在24小时内发病,多为双眼,一般持续10天左右。出现畏光、流泪、眼红、异物感和剧烈眼疼。眼睑及结膜充血、水肿,睑结膜滤泡明星增生。球结膜点状或片状出血,耳后淋巴结肿大。
学校、家庭针对以上常见传染病的
相关防治措施
为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增强您和孩子防范传染病的意识与能力,真正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确保学生正常的健康生活。学校会要求各班级老师在校密切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组织学生开展户外体育锻炼活动,班级教室经常开窗通风,一经发现有异常情况,立即采取隔离、消毒等防范措施。因此,请各位家长共同配合,做好以下工作:
1.每天早上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特别是呕吐、腹泻、感冒发烧、咳嗽、头痛、乏力、出疹、嘴巴肿痛等现象,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与班主任老师取得联系,如确诊为传染病,及时报告班主任老师,切不可隐瞒。
2.根据规定,对突发性呕吐(呕吐1次及以上/天)、腹泻(腹泻3次及以上/天),伴有恶心、腹痛者,以及对发热(体温≥38℃),伴有咳嗽或咽痛之一者,应及时离校就医并回家休息,休息期间不参加集体活动,不进入公共场所。家长在家处理呕吐物和粪便时要注意防护,戴好口罩、手套,避免直接接触。处理完后要及时用肥皂、消毒洗手液消毒。建议用有效氯为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将一份5.25%的家用漂白水加入49份清水中)消毒受污染的地方和物品。被污染的衣物也可采用煮沸消毒的方法,清洁用具也需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
3.呕吐、腹泻者在症状消失后72h,发烧者在热退48h后,方可恢复上课,复课凭卫生老师开具的复课证明方可进教室。如确认为传染病患者,则必须居家隔离治疗,病愈返校的条件是要有医院出具的“传染病解除隔离证明单”并盖章方可正常入校,以确保其他学生的安全。
4.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不随地吐痰,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
5.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睡眠,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增加机体免疫能力,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6.注意饮食卫生,不随便吃路摊食物、不喝生水。
7.带孩子参加各种形式兴趣班时,应注意不与可疑患病学生接触,防止交叉感染。
8.在家做好教育工作以及防止传染病常识的宣传。在家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
9.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水痘、风疹等多种呼吸道传染病可以通过接种相应疫苗来预防,可带孩子到当地社区医院或疾控中心接种门诊接种。
学校、常见传染病聚集性疫情
判定参考标准
来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员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