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绘制农地流转“动态图谱”,他们被称“戴眼镜的新农人”

日前,在江门市双水镇龙脊村田地旁,一支跨年级的大学生团队正询问着一位农户土地流转情况……这是一支由广东财经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大一至大四学生组成的流火兴农团队。团队初创于2021年,四年时间,完成广东10个地级市100余个村庄调查,走访农户2000余户,绘制出一幅南粤大地农地流转的“动态图谱”。

开启“三维调研法”,提出“三阶流转法”

“最初我们带着学术模型下乡,却被阿叔一句‘流转土地后有什么好处’问得哑口无言。”团队队长廖晓如同学说。2021年暑假,团队在实地调研后发现理论上可行的土地流转方案在现实中却举步维艰——分散的地块、复杂的权属、农户的观望心态……这让他们意识到“必须放下课本,重新学习”。

于是团队开启“三维调研法”——走村庄、录数据、画案例分析图。白天在田间地头与农户唠家常,在树荫处听老支书讲土地故事,蹲守村委记录村庄土地流转情况;晚上梳理调查问卷与村庄流转特点;回校梳理案例,凝结成文字。至2025年,团队已累计完成40余万字调研报告。

图片

在陆丰市调研期间,团队发现当地存在“每户两三亩,分散八九处”现象。“浇一垄地要跨过三户田埂,收割机来了都调不了头。”这种“巴掌田”“皮带地”的困局,在全省丘陵山区普遍存在。

而后,团队走访陆丰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进行交流学习。将调研成果整理后,针对农户“不敢转、不愿转”的痛点,团队提出“三阶流转法”:初期建立“土地银行”托管零散地块,中期引入农业龙头企业打造特色示范基地,后期培育本土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自主运营。通过这种模式,农户可将承包地“存入”村集体获得利息收益,同时为部分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既保障农户权益,又增强乡村发展后劲。

“当看到阿公阿婆数着流转租金时的笑容,我们就知道所有付出都值得。”团队成员在实践心得中写道。更让成员们自豪的是村民们亲切称呼他们为“戴眼镜的新农人”。

图片

“百千万工程”让“小团队”发挥“大效能”

2023年,广东省启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团队积极投入参与。他们先后主动与云浮市腰古镇、汕尾市梅陇镇、汕尾市西南镇、江门市大鳌镇、惠州市三和街、湛江市长岐镇、韶关市西联镇等地结对“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项目,积极为基层建设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团队累计提交政策建议20余份,均被地方基层采纳。

图片

在梅陇镇梅陇村,团队运用GIS空间分析模型等方法,将梅陇村的土地利用情况与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地域进行比较与分析,为梅陇村土地利用及入市发展制作出发展思路图。同时,团队结合数据调研与政策研读,逐步整理出助力梅陇镇长足发展的系统建议,为其土地流转出谋划策。如今,当地已形成“流转一片地、兴起一产业、富裕一方人”的良性循环。

“这是一群有热情、有干劲、充满朝气的孩子。团队传承了三任队长,但一直都在持续做好传承与创新。每任队长都会自发发掘和培养接班人,总规模维持在30人以上,维持住他们的调研力量。每次下乡都会主动去发现新问题新方向,为着下一年调研实践做好铺垫。她们说要把热情和热爱传递给土管专业的师弟师妹们。”团队指导老师朱孟珏说。

据了解,团队正将目光投向更深处——前往更多农村,摸清底数、探访问题、总结模式、服务地方。同时,积极依托“挑战杯”竞赛、专业竞赛平台,将他们的实践经历、问题思索、思路建议分享给更多的同行人。

图片

文丨记者 陈亮
图丨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