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致力于传播科学思想,分享科技生活,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航空发动机,作为飞机的 “心脏”,是飞机飞行的动力源泉,对飞机的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性能优劣直接关乎飞机的飞行速度、航程、载重能力以及燃油效率等关键指标。例如,高性能的航空发动机能使战斗机实现超音速飞行,迅速抵达作战区域;对于民用客机而言,先进的发动机则意味着更低的油耗和更平稳的飞行,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乘客的出行体验。正是因为航空发动机如此重要,它也被誉为现代工业 “皇冠上的明珠”,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工业水平和国防能力的重要象征。这也使得人们对不同类型的航空发动机充满好奇,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涡扇发动机、冲压发动机和爆震发动机的奥秘。
20 世纪 30 年代,航空领域对发动机性能提升的需求愈发迫切,传统的活塞式发动机在飞行速度、高度等方面逐渐暴露出局限性,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航空发展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的弗兰克・惠特尔(Frank Whittle)展开了对新型航空发动机的深入研究。1930 年,惠特尔首次提出了燃气涡轮发动机的设想,经过 6 年的钻研与完善,于 1936 年正式提出涡扇发动机方案,并取得了设计专利权,其方案代号为 LR1。惠特尔提出的涡扇发动机方案,核心在于通过在传统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基础上增加风扇和外涵道,使一部分空气不经过燃烧室,直接从外涵道排出,与内涵道排出的燃气共同产生推力。这一创新设计极大地改变了发动机的工作模式,有效提高了发动机的推进效率和燃油经济性。在弗兰克・惠特尔提出涡扇发动机方案后,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Rolls-Royce,简称罗・罗公司)在涡扇发动机的研制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1947 年 4 月,罗・罗公司研制出涡扇发动机并进行台架试车,其方案代号为 RB80。1950 年 1 月,该涡扇发动机的推力达到了 4120daN,成功达到了预定指标,这一成果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52 年,这款涡扇发动机正式定名为 “康维内外涵发动机”,成为世界上第一台涡扇发动机,标志着涡扇发动机从理论设想走向了实际应用,开启了航空动力领域的新纪元。
涡扇发动机的结构相对复杂,它主要由发动机核心机和低压涡轮及其带动的风扇共同组成。其中,发动机核心机又包括压气机、燃烧室和高压涡轮这几个关键部分。压气机就像是一个空气 “压缩机”,它通过多级叶片的旋转,将进入发动机的空气进行压缩,使其压力和温度升高,为后续的燃烧过程提供合适的空气条件。燃烧室则是燃料与高压空气混合并燃烧的地方,在这里,燃料的化学能被释放出来,转化为高温高压燃气的内能。高压涡轮则利用高温高压燃气的能量,驱动压气机持续运转,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而低压涡轮及其带动的风扇则是涡扇发动机区别于其他发动机的重要部分。风扇安装在压气机前,由低压涡轮带动旋转。当风扇转动时,会吸入大量空气,其中一部分空气(称为外涵气流)直接绕过核心机,从发动机的外涵道排出;另一部分空气(称为内涵气流)则进入核心机,参与压缩、燃烧等过程。这种独特的结构设计,使得涡扇发动机在工作时,既有核心机产生的高温燃气向后喷射产生的推力,又有外涵道风扇排出空气产生的推力,两者共同作用,为飞机提供强大的动力。涡扇发动机的工作机制基于质量附加原理。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核心机产生的一部分能量会传递到外涵,这是通过低压涡轮带动风扇实现的。风扇旋转时,会给外涵气流增加能量,使其速度和压力发生变化。这样一来,发动机的总空气流量就会增加,因为不仅有核心机的内涵气流,还有外涵道的大量空气参与其中。同时,由于外涵气流的能量增加,排气速度相对降低。根据动量定理,推力等于单位时间内排出气体的动量变化,虽然排气速度降低了,但总空气流量大幅增加,使得发动机在一定飞行速度范围内产生的推力增大。而且,排气速度的降低还带来了一个好处,就是燃油消耗率降低,因为发动机在产生相同推力的情况下,消耗的燃油更少了,这使得飞机的航程得到了增加。例如,某型涡扇发动机在采用这种工作机制后,与同类型的涡喷发动机相比,推力提高了约 30% - 50%,耗油率降低了 20% - 30%,大大提升了飞机的性能。
涡扇发动机具有众多卓越的性能特点。它的推力十分强大,以常见的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为例,其推力可达数十吨甚至更高,像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遄达系列发动机,推力范围在 25000 - 114000 磅(约 11.3 - 51.7 吨)之间,能够轻松推动大型客机在天空翱翔。而且,涡扇发动机的效率极高,通过外涵道风扇排出大量空气,增加了发动机的总空气流量,同时降低了排气速度,使得推进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从而有效降低了燃油消耗率。与同类型的涡喷发动机相比,涡扇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可降低 20% - 40%,这对于长途飞行的飞机来说,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此外,涡扇发动机的噪音和污染也相对较低。在现代航空运输中,噪音污染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而涡扇发动机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先进的降噪技术,有效降低了噪音水平。例如,采用大涵道比设计,使得外涵道气流速度相对较低,从而减少了噪音的产生。同时,涡扇发动机的燃烧效率较高,废气排放中的有害物质含量也相对较少,对环境的污染更小,符合现代社会对环保的要求。而且,涡扇发动机采用了先进的电子控制技术,自动化程度非常高。它可以自动控制油门、推力等基本参数,还能实时监测和诊断发动机的状态,一旦发现故障,能够自动调整或发出警报,这不仅提高了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减轻了飞行员的工作负担,使得飞行更加平稳和安全。正是由于这些卓越的性能特点,涡扇发动机成为了高亚声速旅客机和运输机的理想动力选择,广泛应用于各大航空公司的客机以及军事运输机等。涡扇发动机的制造工艺极其复杂,对技术水平要求极高。在制造过程中,叶片是关键部件之一,其加工精度和质量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性能。例如,风扇叶片和涡轮叶片需要承受高速旋转产生的巨大离心力以及高温、高压燃气的冲刷,这就要求叶片具有极高的强度和耐高温性能。目前,常用的叶片材料包括钛合金、镍基高温合金等,这些材料不仅强度高,而且在高温环境下能够保持稳定的性能。为了制造出高精度的叶片,需要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其中,3D 打印技术在涡扇发动机叶片制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 3D 打印,工程师可以根据设计要求,精确地制造出复杂形状的叶片,大大提高了叶片的制造精度和生产效率。例如,中国在涡扇发动机叶片的 3D 打印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能够制造出高质量的叶片,其精度和性能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精密磨削技术也是制造叶片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精密磨削,可以使叶片表面达到极高的光洁度,减少气体在叶片表面的摩擦损失,提高发动机的效率。像我国的大国工匠洪家光,潜心多年改进并形成了一套 “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将滚轮精度从 0.008 毫米提高到了 0.003 毫米,有效提升了 WS - 10 发动机的叶片寿命,还打破了国外对该技术的长期封锁。除了叶片,涡扇发动机的其他部件,如压气机、燃烧室等,也需要高精度的制造工艺。压气机的制造需要保证各级叶片的角度和间隙精确无误,以确保空气能够被有效地压缩。燃烧室则需要具备良好的耐高温性能和密封性能,以保证燃料与空气的混合和燃烧过程稳定可靠。在制造过程中,通常采用先进的数控加工技术、焊接技术和铸造技术,来确保各个部件的质量和性能。例如,在数控加工中,通过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可以实现对复杂形状部件的高精度加工,满足发动机制造的严格要求。 
在民用航空领域,涡扇发动机可谓是 “中流砥柱”,广泛应用于各类民用客机。从大型的干线客机,如波音 737、747、787 系列以及空客 A320、A330、A380 系列,到支线客机,像巴西航空工业公司的 E 系列、中国的 ARJ21 “翔凤” 支线客机,再到喷气公务机,如湾流 G550、庞巴迪挑战者系列等,都离不开涡扇发动机提供的强大动力。这些民用客机搭载涡扇发动机,实现了高效、经济、舒适的远程飞行。以波音 787 “梦想客机” 为例,它装备了两台通用电气 GEnx 系列涡扇发动机或罗尔斯・罗伊斯遄达 1000 系列涡扇发动机,这些发动机的推力强大,能够推动波音 787 以约 900 公里 / 小时的巡航速度飞行,而且燃油效率高,使得波音 787 的航程可达 13000 公里以上,能够轻松实现跨洋飞行,为全球旅客提供了便捷的空中交通服务。据统计,全球民用客机中,超过 90% 都采用了涡扇发动机作为动力,这充分说明了涡扇发动机在民用航空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广泛应用。在军事航空领域,涡扇发动机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多种军机类型。在军用运输机方面,例如中国的运 - 20、美国的 C - 17 “环球霸王 III”、俄罗斯的伊尔 - 76 等,这些大型军用运输机承担着战略物资运输、人员投送等重要任务,需要强大而可靠的动力支持。运 - 20 装备了国产涡扇 - 20 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可达 16 吨左右,使得运 - 20 的最大起飞重量达到 220 吨,最大载重量超过 66 吨,具备了远程战略投送能力,能够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快速运输兵力和物资,极大地提升了军队的作战机动性和后勤保障能力。在战斗机领域,涡扇发动机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战斗机的作战能力。像中国的歼 - 20、歼 - 16,美国的 F - 22、F - 35,俄罗斯的苏 - 57 等先进战斗机,都配备了高性能的涡扇发动机。歼 - 20 装备的涡扇 - 15 发动机,最大推力可达 18 吨左右,为歼 - 20 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使其具备了超音速巡航、高机动性等优异性能,能够在空战中占据优势,有效捍卫国家的领空安全。美国的 F - 35 战斗机装备的普惠 F135 涡扇发动机,推力高达 191 千牛(约 19.5 吨),使得 F - 35 具有出色的飞行性能和作战能力,能够执行多种作战任务,包括空中优势作战、对地攻击、侦察等。毕业于新西兰林肯大学。对大众科普知识拥有浓厚兴趣,曾在多个科普期刊上发表过科普文章。关注事实,积极探索前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