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为戏
马彩娣自幼便浸润于戏剧的芬芳之中,1963年,她出生于安徽省天长市新街镇的一个朴素农家。在这个拥有七姊妹的大家庭里,戏曲不仅是娱乐,更是代代相传的家族文化。在农闲之余,父亲常常拉着二胡伴奏,母亲则唱着扬剧,这使得马彩娣从小就对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79年,她考入天长市扬剧团,学习扬剧。天赋加上刻苦使她很快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剧团的主要演员。1982年,她在上海中国大戏院、上海大舞台、人民剧场挂牌演出,创下连续3个月客满纪录。1988年,她参加上海扬剧广播电视大奖赛,成为“扬剧十大新秀”之一。此时的马彩娣已经成为剧团中的佼佼者,成为一位备受瞩目的扬剧新星。
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马彩娣不仅找到了事业的舞台,还邂逅了生命中的伴侣——王军。1986年的端午节前夕,剧团在筹备《白蛇传》的表演。这出经典剧目中,武打场面的精彩程度至关重要,为此,团长特意从滁州京剧院请来了两位经验丰富的武打老师,其中一位便是王军。在日复一日的排练中,马彩娣与王军并肩作战,从最初的指导与被指导,逐渐转变为彼此间的默契配合。武打动作的切磋中,他们相互扶持,共同进步,这份因戏而生的情感悄然生长,最终绽放出爱的花朵。婚后,王军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扬剧团,与马彩娣并肩作战。
从“扬剧一枝花”到“东方芭蕾”传人
马彩娣的丈夫王军出生于艺术世家。公公王贵丰是安庆艺校毕业的京剧演员,毕业后被分配到滁州市京剧团。婆婆常丽华是花鼓灯的第一代女“兰花”。
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公公王贵丰的猝然离世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尤其是留下了一个亟待传承与发展的花鼓灯培训班。面对家庭的重担与公公未竟的事业,马彩娣与王军毅然决定放弃在扬剧领域取得的成就,携手回归怀远县常坟镇,不仅是为了照顾婆婆常丽华,更是为了接续那份对花鼓灯艺术的热爱与责任。
马彩娣从扬剧转为花鼓灯,婆婆常丽华最为高兴,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花鼓灯技艺传给马彩娣。马彩娣开始迷恋花鼓灯,起早贪黑地学。无论是做农活还是休息、吃饭,她都在揣摩花鼓灯的一招一式。很快,马彩娣熟练掌握了花鼓灯的全部技艺,还将扬剧的手眼身法渗入传统的花鼓灯表演,将淮河畔的花鼓灯演绎得婀娜多姿,成为左邻右舍心中漂亮的“灯媳妇”。
1996年,常坟镇花鼓灯文化站开始挂牌。面对这些报名来参加花鼓灯培训的泥孩子,马彩娣暗暗地告诫自己:“既然家长相信自己,把孩子交到了我的手上,我就要把他们带好,带出彩。”
面对简陋的办班条件与诸多不适,马彩娣没有退缩,而是被孩子们那份纯真与坚韧所感动,决定将全部心血倾注于花鼓灯的传承之中。孩子们的训练场所是农村的打谷场,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没有压腿的把杆,他们就用毛竹横在两棵树之间代替。为了维持培训班的运作,她经常用自己的工资补贴日常开销。
由于“灯班子”不向孩子们收费,马彩娣夫妇白天忙镇里的文化工作,晚上在孩子们放学后,坚持教他们一个半小时。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花鼓灯培训班逐渐焕发新生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许多孩子因此走上了专业艺术道路,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
“我愿意做一座爱的彩虹桥”
当许多人走出乡村去城市打拼,一个名词“留守儿童”开始被提及。他们的健康成长成了一道难题。
当时发生的一件事让马彩娣深感痛心:常坟镇靠近淮河,夏季时有孩子去河边钓虾,不幸的是,有两个孩子不慎落水,尽管他们试图互相救助,但最终还是未能幸免于难。得知这件事的当晚,马彩娣彻夜未眠,反复思考着自己能为这些留守儿童做些什么。与丈夫王军商议后,她决定挨家挨户劝说留守儿童加入花鼓灯培训班,以此减少孩子们在户外游玩时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家长们纷纷响应,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花鼓灯培训班,在不影响孩子学业的前提下,让他们有一个兴趣爱好——花鼓灯。
正是这种责任感让马彩娣夫妇牺牲了双休日和节假日的休息时间,换来了孩子们的人身安全和学业进步。培训班对孩子们的监管非常到位,一段时间后,家长们放心地将孩子放在花鼓灯培训班里培养。
在传承花鼓灯文化的道路上,马彩娣夫妇秉持着“四颗心”的核心理念:爱心、耐心、责任心、让家长放心。他们以无私的爱心拥抱每一个孩子,用无限的耐心引导孩子跨越学习的难关,以强烈的责任心守护孩子们成长的每一步,确保家长能将孩子安心托付。
每当看到昔日的幼苗在艺术的滋养下茁壮成长,直至翱翔于更广阔的天空,马彩娣与王军的心中便充满欣慰与自豪。“我愿意做一座爱的彩虹桥,让孩子们踩着我踏上艺术的天空。”马彩娣说。
2017年,安徽省专项拨款为培训班建造了设施完备的楼房,空调、化妆间等一应俱全,正式挂牌为“安徽省花鼓灯传习基地”。
40余载风雨兼程,花鼓灯培训班在每一次省市级比赛中都未曾缺席,马彩娣老师总是精心组织孩子们排练,鼓励他们勇敢走上舞台,拓宽视野,汲取新知。每一次参赛,都是对孩子们努力的最好回馈,奖杯与荣誉接踵而至。2013年的那个夏天,马彩娣夫妇与孩子们在老文化站的露天水泥地上挥汗如雨,用汗水浇灌出《大河湾的孩子们》这部佳作,不仅在国内摘得“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比赛的金桂冠,更跨越重洋,在夏威夷国际青少年艺术节上大放异彩,从众多国际选手中脱颖而出,勇夺金奖,让世界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多年来,花鼓灯学校已惠及8000余名孩子。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常坟文化站花鼓灯培训工作硕果累累。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民族歌舞团、北京舞蹈学院、上海舞蹈学院、广东艺校、安徽艺校、总政歌舞团、前线歌舞团,数不清的地方文艺团体中都有从常坟少儿培训基地飞出的雄鹰,许多常坟镇的孩子通过培训,改变了人生的道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尽管已步入退休生活,马彩娣却未曾真正离开她的岗位,尤其是对于花鼓灯的传承与弘扬,她更是矢志不渝,乐此不疲。
谈及花鼓灯的未来发展,马彩娣的眼神中透露出几分忧虑与期待:“岁月不饶人,我和王军老师都已步入晚年,而花鼓灯的训练对体力有着极高的要求。我们深恐自己日渐衰退的体力会成为花鼓灯传承的阻碍,更担心这些承载着地方特色的艺术瑰宝,最终只能在档案室的尘封中失去生命。因此,我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呼吁,希望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生生不息,避免其沦为历史的绝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方春梅)
来源:《工会信息》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