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网红食谱靠不靠谱? | 睡前聊一会儿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前有羽衣甘蓝、奇亚籽、藜麦,最近又来姜黄、巴西莓、甜菜根,近些年,一批号称具有抗炎功效的冷门食物开始受到追捧。社交媒体上,不少博主晒出自己的“宝藏食谱”、分享亲身体验。而在商家的宣传页上,小到长痘痘、冒粉刺,大到心脑血管疾病,这些食物的“适应症”更是广得惊人,俨然“百利而无一害”。走红的抗炎食谱值得种草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评价抗炎食谱,先得弄明白什么是“抗炎”。简单来说,抗炎就是抑制持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的慢性低度炎症。通过抗炎来促进身体健康,不能说没有科学依据。比如,知名期刊《Nature》曾刊载一项研究,指出促炎因子可能会促进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并缩短寿命。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等机构共同发布的《抗炎饮食预防肿瘤的专家共识》也认为,身体慢性低度炎症状态是诱发肿瘤的机制之一。

图片

餐厅推出的抗炎餐。图片来源:深圳新闻网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一味照搬网红食谱,就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方面,目前关于抗炎饮食的研究远未成熟,有没有哪种食物表现出格外显著的抗炎功效,还没有权威共识。另一方面,慢性炎症本身也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作息情况、运动习惯、精神压力等,都有可能是导致健康风险的罪魁祸首。由此而言,单单依靠某几种食物解决复杂问题,并不现实。
“虽然抗炎,但它必须这么难吃吗”“能吃下去的人干什么都会成功的”……社交平台上,抗炎食品的避雷帖也不少。深究起来,多数网红抗炎食物都是未经精细加工的植物性食品,从食用体验来说远远称不上美味。而且,是个食物都“超级”、沾上“抗炎”就升咖,往往定价也随之水涨船高。要想长期食用产生“成效”,要看胃口大小,也要看荷包厚薄。
效果不确定,“苦”还没少吃,为何人们还乐于买单?理性来看,抗炎食谱的走红,治的与其说是“身病”,不如说是当代人的“心病”。普遍的健康焦虑之下,行动力才能换来安全感。相比给生活来个全方位“体检”、戒除不良习惯,通过饮食调理身体显然更容易说到做到。加上许多网红抗炎食物本就是舶来品,陌生的名字自带一层神秘滤镜,方便了商家的营销,“不明觉厉”的消费者往往也愿意尝鲜。
健康的饮食,归根结底还是重在均衡,而非一定要追求某些看似神乎其神的“明星单品”。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合理的每日膳食应该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豆类食物;每日最好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快节奏的生活里,做到“正常饮食”的标准,已经殊为不易。搭配好一日三餐,均衡摄入身体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不饱和脂肪等营养物质,少吃高糖、高盐、高脂的“超加工食品”,其实就已经在健康上迈出了一大步。
前不久全国两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同志在记者会上用7分钟谈“体重管理”。体重、腰围、慢性病……每个词都精准戳中人们的健康关切,“体重管理”“体重门诊”等话题的热度也在持续走高。全社会健康意识的觉醒是积极的信号,但在那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噱头经济之下,我们也要在常识深处时刻提醒自己:健康,说到底是一个伴随终生的议题,少些急功近利的跟风,多些长期主义的坚持,才能有真正的健康获得感。
这正是:
健康何须求捷径,长期主义是真经。
大家晚安!
(文 | 成森)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