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河声丨从“贵州之行”中思索西部地区“留才之路”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阳市等地考察调研,对贵州高质量发展提出诸多期许。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有力支持,必须厚植留才沃土,让广大人才引得进、更留得住。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中国天眼、“人造太阳”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落地西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贵州大数据产业集群加速崛起,让这片曾经的人才“洼地”正逐渐成为创新创业的“新大陆”,一大批青年才俊响应国家号召,为西部建设献智献力。但如何将“候鸟型”人才转化为扎根西部的“常青树”,成为摆在西部高质量发展面前的关键命题。

西部地区要以灵活的制度保障构筑人才“引力场”。近年来,西部地区虽然在政策倾斜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不可否认,相对于东部先发地区,在高薪工作岗位供给、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难以单靠补贴金额优势引才留才,必须推出更加灵活的政策体系。要大力构建“人才补贴+项目扶持+成果转化”的政策矩阵,推行“候鸟专家”“周末工程师”等柔性引才机制,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层制度,让人才既享有发达地区的待遇标准,又拥有西部特有的发展机遇,用差异化政策重塑西部人才竞争力。

西部地区要以广阔的产业前景滋养人才“生命力”。贵州大数据产业的逆袭为西部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从“天无三日晴”到“中国数谷”,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大数据人才,其秘诀就在于产业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要立足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着力构建“产业聚才—人才兴产”的良性循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布局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圈,在关中平原打造硬科技产业走廊,在河西走廊培育新能源材料创新集群,让人才在产业链关键节点找到发展支点。

西部地区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人才“归属感”。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公寓推开窗就是鸣沙山月牙泉,昆明植物所的科研人员下班后能在“世界花园”遛弯……这些充满诗意的场景,折射出西部留才的深层逻辑——构建“事业+生活+文化”的立体生态。西部地区要大力补齐卫生、教育资源短板,打造“15分钟服务圈”解决生活痛点,挖掘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红色文化等精神富矿,让人才在美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建立情感认同,让扎根西部成为广大人才的主动选择。

从古丝绸之路的商队驿站到新时代的西部门户,人才流动的轨迹始终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只有西部地区不再简单复制东部经验,而是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打造“人才生态雨林”,才能让创新种子在广袤西部地区真正生根发芽。(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英全)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