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50

评论

9

10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F-35陷后门危机:美国安抚无效,德国下单犹豫,印度直接甩脸子

美国的F-35战机,原本是各国争抢的“香饽饽”,如今却成了不少军购方避之不及的“烫手山芋”。

最近,一场关于F-35隐形“远程紧急开关”的风波,把这款曾被吹上天的战机推到了风口浪尖。德国近百亿美元的大单摇摆不定,而印度则直接选择了法国的“阵风”战机,狠狠地甩了美国一个耳光。

3月20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再爆猛料——美国正试图安抚F-35的19个合作国,反复强调这款战机并不存在所谓的“远程紧急开关”。

图片

德国下单前的“灵魂拷问”:F-35真安全吗?

这场风波的起点,是德国政界的一声“警报”。

此前,慕尼黑安全会议前主席伊申格尔公开发声:“如果美国在F-35A战机上安装远程控制装置,德国将立刻终止35架F-35A战机的采购计划。”这笔合同价值高达87亿美元,相当于德国空军为更新装备下的一笔巨额赌注。

这场信任危机的导火索,正是俄乌冲突中暴露出来的美国“小手段”。

美国提供给乌克兰的“海马斯”火箭炮系统被爆出内置了远程控制模块,这意味着在关键时刻,五角大楼完全可以远程“锁死”这些武器,让它们失去战斗力,甚至改由美国控制。

这一消息让盟友们冷汗直流。毕竟,如果F-35战机也内置这种装置,那么无论哪国空军装备了它,实际操控权恐怕仍在华盛顿的手里。

尽管F-35联合项目办公室辩解称,“所有功能仅为作战效能设计”,但德国军事专家施耐德却一针见血地指出:“F-35的软件更新权完全掌握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手中。理论上,美国随时可以通过数据链远程干预这些战机的运行。”

换句话说,德国砸下巨资买的,可能不是一支听命于自己的空中力量,而是一群随时听命于华盛顿的“美国傀儡”。

“数字霸权”:F-35的致命隐患

图片

F-35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争议,根源在于其“数字霸权”。

这款战机每飞行一小时,都会向美国本土传回超过30GB的飞行数据。全球600多架F-35战机,实际上已经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数据监控网络。对美国来说,这种机制相当于一个“空中探测网”,战机所在国的军事部署、飞行模式、战术安排都一览无遗。

这种隐蔽的“数据控制权”,无疑让F-35的用户国感到十分不安。各国军方担心,自己花费巨资装备的F-35,可能只是个“美国间谍”。德国方面因此态度摇摆,德国议会甚至开始重新评估采购F-35的计划。

印度“翻脸不认人”:拒绝F-35,转投法国“阵风”

图片

正当德国对F-35犹豫不决时,印度却果断给了美国一记耳光。

3月18日,《国家利益》披露,印度海军已与法国达索公司签署了一份总额高达58亿美元的合同,购买26架“阵风”舰载战斗机。印度直接抛弃了F-35,选择了法国的“阵风”,这个决定无疑向美国传达了一个明确信号:你那点“小九九”,印度早就看透了。

其实,美国为了拉拢印度下了不少功夫。美国派F-35到印度参演,与俄罗斯的苏-57同场竞技,企图通过“实战表现”吸引印度目光。更有意思的是,当印度总理莫迪去年访问美国时,美国方面甚至大手一挥,直接开出了出售F-35战机的承诺。但印度最终还是选择了法国,这背后的意味不言而喻。

印度的决定,一方面彰显了其在大国竞争中的战略平衡考量,另一方面也表明F-35的“远程控制”疑云,已让印度方面心存芥蒂。特别是,F-35的出口版本并非只限于空军型号,舰载型F/A-18“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也已摆上印度的军购清单。可即便如此,印度仍对F-35敬而远之,最终敲定了法国的“阵风”。

美国军火帝国的“数字枷锁”,盟友越来越警觉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2018年至2022年,美国在全球军火市场的份额已从33%上升到40%。然而,华盛顿对军火出口国的“技术控制”手法,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反感和抵触。

这种趋势在印太地区尤为明显。印度在获得俄罗斯S-400防空系统后,又引入了法国的“阵风”战机,形成了“俄式防御+欧式进攻”的复合体系。印度的做法,显然在向美国传达一个信号——想通过技术垄断来左右印度,没门!

法国的战略布局,更是让美国倍感头疼。近年来,法国通过向希腊、克罗地亚、印尼等12个国家出口“阵风”战机,成功在全球战机市场撕开了一道口子。2022年,达索公司狂揽200架订单,凭借“全频谱作战+技术主权”的卖点,击中了F-35用户最担忧的痛点。

阿联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该国原本计划采购F-35战机,但在传出“远程控制”风波后,果断叫停采购,并立即增购80架“阵风”,给足了美国军火商一个“下马威”。

警钟敲响: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美国F-35战机陷入信任危机,正让美国的军售市场遭遇强烈冲击。

对中国军工产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提醒。无论在军火市场还是民用技术上,“自主可控”已成为各国的核心竞争力。依赖外来技术,终究会让人卡住脖子。

无论是飞机、芯片,还是通讯技术,中国都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避免被人牵着鼻子走。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