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月17日,一名外地女子在黄鹤楼游玩时,身份证不慎掉落,黄鹤楼工作人员持杆帮忙捞取。
2.工作人员张先生表示,他们已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将黄鹤楼打捞杆从“1.0”版本升级改良到“3.0”版本。
3.由于此次事件,黄鹤楼工作人员可能会再次升级打捞杆,加入“粘”的功能。
4.张先生表示,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他非常荣幸在黄鹤楼工作,将继续努力服务游客。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3月17日,一外地女子来武汉黄鹤楼游玩,但身份证掉不慎掉到外檐,黄鹤楼工作人员持杆帮她捞取。此视频发出后,有网友调侃“身份证到此一游”,该女子也发文表示“非常感谢黄鹤楼的工作人员”。
视频中,黄鹤楼的屋檐上有一层网罩,工作人员站在楼内,身体前倾、拿着长杆,将女子掉落的身份证从飞檐瓦缝中捞取。九派新闻注意到,这一过程被楼内的许多游客围观,工作人员神情认真、动作小心,眼睛一直紧盯杆子末端和身份证,最终成功将身份证交还给对方。
身份证掉落游客感谢黄鹤楼工作人员。图/视频截图
据媒体报道,该女子回忆当时情况称,她的手机和身份证一起放在口袋里,拿手机的时候,身份证滑出来了。身份证落在黄鹤楼外檐的缝隙上,工作人员非常积极地帮助处理。
19日,记者联系了在黄鹤楼飞檐外捞取身份证的工作人员张先生。他告诉记者,当时他在打捞杆的钩子处缠绕了透明胶,成功将身份证粘上。日常工作中,他帮助主楼内游客打捞物品的事件不少,因此他所在团队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操作难度,已将黄鹤楼打捞杆从“1.0”版本升级改良到“3.0”版本。
“外廊栏杆外侧有安装防护网,既考虑实用性,又兼具美观。平时最多是打捞水瓶,印象最深刻的是打捞平板电脑。”张先生表示,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他很荣幸在黄鹤楼工作,会继续在本职岗位中努力,想游客所想、积极动脑动手改进工具,更好地服务来汉游客。
对话张先生。
黄鹤楼的打捞杆。图/受访者提供
【1】雨伞、帽子、手机、水瓶皆可打捞
九派新闻:当时打捞的情形是怎样的?
张先生:黄鹤楼每一层都会有执勤的工作人员,当时事发四楼,这名游客和工作人员说了。通过对讲机,我了解了情况,拿着杆子便冲了上去。根据之前的打捞经验,我把打捞杆的钩子部位缠绕了透明胶,伸进瓦檐内,把身份证粘出来,慢慢往回收,就打捞上来了。
当时心里不紧张,帮游客打捞物品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而且防护网加装了以后,打捞工作减少了很多。但说实话,对于游客有些贵重物品的掉落,可能会稍微紧张一点。
考虑到打捞工作有危险,一般是一个人负责打捞,另一个人照看现场情况。在游客掉落的物品比较大比较重时,楼下工作人员还会疏散人群。
末端带有钩子的打捞杆。图/受访者提供
九派新闻:画面中能看到外檐瓦片上有一层网。
张先生:四楼的瓦面那儿也有防护网,但身份证很轻且体积小,从口袋里滑落,加上风一吹,漏过网格还是掉出去了。三四年前,黄鹤楼每层楼的防护网安装完毕,很多物品掉落时被网兜住,就不会掉到瓦面上,不需打捞,可以直接夹上来。
九派新闻:防护网的密度会不会加大?
张先生:我们的防护网密度是足够的,防护网安装在外廊栏杆外侧,是为了减少安全隐患,而安全隐患主要集中在水瓶、水杯、手机等贵重或者重量较大的物品上。
当初安装时,网面的材质、弹力等都做过测验。既要保证物品从栏杆掉落在网面时不会二次弹出掉落;也要保证楼体的美观,让游客拍照时看不出网面的存在。
九派新闻:可以介绍一下打捞杆吗?
张先生:黄鹤楼的打捞杆放置在一楼和五楼,现在有两种打捞杆。一种是视频中有挂钩的类型,针对雨伞、帽子等比较轻且可以勾起的物品,包括身份证这类小物品,工作人员会在钩子处缠绕透明胶将物品粘上来;还有一种是杆子末端加了小铲和网兜的,针对手机、水瓶这类有重量且表面光滑的物品。
最开始,黄鹤楼没有专门的打捞杆,工作人员都是利用手边工具。发现不太方便后,我所在部门积极攻克这一问题,根据黄鹤楼景区的特点和需求,工作人员自购材料、亲自动手,做出来了“打捞杆1.0”。
随着打捞事件变多,“打捞杆1.0”应用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在此前基础上不停改进,才有了现在大家看到的两种打捞杆,已经逐渐进化到打捞杆“2.0”“3.0”了。我们慢慢积累经验,发现工具缺陷后,也会继续改进,争取做得更好。
打捞杆的每次改良集结了工作人员的经验和智慧。图/受访者提供
【2】可能会再次升级打捞杆
九派新闻:工作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打捞经历是怎样的?
张先生:最常见的是水瓶打捞,很多游客把水瓶放在栏杆上,自己就看风景拍照片去了,不小心一碰到水瓶,就掉落了。印象深刻的一次打捞是平板电脑。当年防护网还没装,一名游客用平板电脑拍照,手滑便掉到瓦面上,我们用了两个打捞杆配合捞起的。
平板电脑体积大也很重,给打捞工作加大了难度。平板的大小刚好可以被我们的网兜打捞杆网住,再大一些都不太好捞。幸运的是,当天游客量也不大,没有太多人围观,对打捞过程的影响不大。最怕的就是平板掉落下去,很危险。所以,打捞的这层楼有工作人员在操作。在物品所在方位的一楼位置,也有工作人员在疏散、引导游客。
游客围观黄鹤楼工作人员打捞掉落物品。图/受访者提供
九派新闻:能否介绍平时的工作日常?
张先生:我们平时会在8点20分之前到达黄鹤楼主楼、换好工作服,在一楼准时开晨会听取工作总结和安排。八点半会开门迎客,开始一天的工作。日常楼间巡视、检查设施设备和展品、随时帮游客排忧解难,注意楼内电梯使用安全,为老弱病残孕游客提供服务,下午6点下班。去年推出了“西辞黄鹤楼”活动,工作人员会在景区西面欢送游客,给一些小朋友和老人赠送玩偶、书签。
针对这次事件,我们具体的防护措施是,工作人员加强巡视和提示工作,同时可能会对打捞杆进行再次升级,除了铲和钩,我们还在想办法把“粘”这个功能加入常态化打捞工作。
工作人员和游客亲切合影。图/受访者提供
九派新闻:从业时间多久?
张先生: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今年33岁,来黄鹤楼工作10年了。黄鹤楼作为武汉的地标建筑驰名中外,在这里上班,能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服务,向他们展示黄鹤楼、展示武汉的特色和魅力,我心里是感到荣幸的。
从我进入黄鹤楼工作以来,游客量日趋增多,游客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有些时候,不会等到游客来找我们提供帮助,而是会想游客所想,预先提醒并主动帮他们解决问题。未来,我也会继续从事这份职业,为游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九派新闻记者 欧俏妤
编辑 曾金秋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