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璧德在本书中所做的“批评”,绝非狭义的文学批评,而是一场带有政治-历史关怀,以文学批评家为其叙述载体,凝聚了思辨的人文主义实践。作为一部美国人书写的法国批评史,此书的价值恐怕不仅仅在于通过评述和分析这些重要作者和重要作品为法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添砖加瓦,而在于它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美国思想家如何论法国的文学,甚至是法国的政治与历史。
国人对白璧德的认识,总与他的中国弟子们脱不开关系。据吴宓在白璧德逝世后撰写的《悼白璧德先生》一文介绍,梅光迪是最早拜入白璧德门下的中国弟子。又据梅光迪回忆,他之所以毅然决然从西北大学前往哈佛大学拜入白璧德门下,与白氏的一部作品——《法国现代批评大师》有关。1914—1915年,R.S.克莱恩教授在一次演讲中为听众隆重推荐了白璧德的《法国现代批评大师》一书,梅光迪正是听众之一。他读后旋即被白氏的思想和文笔深深打动,遂又立即阅读了《文学与美国的大学——为捍卫人文学科而作》和《新拉奥孔——论艺术的混同》两部作品,很快便做出了转学的决定。这部被梅光迪评价为“冷静、理智”的作品,看似是白璧德拿手的专业之作,其背后却隐藏着一抹稍显落寞与困窘的色调。1894年,白璧德前往哈佛大学求职,本欲进入古典学系,却事与愿违地进入了法语系,并于1900年起在法语系教授文学批评课程。白璧德与现代语言文学系的厚今薄古和粗暴的实证倾向格格不入。怀着一种愤愤不平的心情,他于1908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专著《文学与美国的大学》,希望借此引起大学对古典文学和人文传统的重视。随后几年,他又相继完成了《新拉奥孔》(1910)和《法国现代批评大师》(1912)这两部论艺术法则和文学批评家的批评作品。
作为白璧德的第三部专著,《法国现代批评大师》要解决《文学与美国的大学》中一个按下不表的问题:“为什么各种类型的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在现代思想史中的联系如此紧密?”情感的人道主义与科学的人道主义究竟分享哪一精神共性?二者是通过何种方式一步步合流,共同作用于现代人的生活,成为指导现代人生活的准则的?换言之,究竟什么样的文化土壤滋养了柏格森的“自然主义”哲学?同时,它也照应了前作《新拉奥孔》的结论:“对‘体裁’本质以及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界限的探索,是交错地延伸向各个方向的,不仅涉及一个人的文学态度,还关系到这个人的人生态度。”如白璧德所言,他在本书中的批评对象不是“文学作品”,而是“批评家”。批评家的批评生活不仅是为文学作品而生,更是为那个时代最显著和最突出的思想问题而生。白璧德希望通过这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批评家接近19世纪的思想核心,以探寻20世纪初的思想困境。本书共十一章,除结论章外,集中论述了十余位法国批评家,贯穿了整个19世纪。白璧德曾在其最后一部专著《民主与领袖》中对《法国现代批评大师》作了如下总结和评价:《法国现代批评大师》一书专门处理的主题便是一与多的问题,以及圣伯夫和其他杰出的法国个人主义者何以由于没有充分地处理这一问题,从而未能获得现代类型的标准。对过去那个世纪的批判,可以用一个词最为完整地加以概括,这个词便是“相对性”(relativity)。我一再试图表明,文明最终必须依赖于标准的保持与维系。如果此言不虚,那么当我们对时代的批评未能在个人瞬息万变的印象与非本质之人性的流变之上获得一个评判的中心,这一失败就可以说是文明本身的败绩。正如白氏所言,《法国现代批评大师》的最终旨趣仍然是捍卫他的人文主义立场。这也意味着,他笔下的19世纪以及法国批评家们必然也会呈现出一副独特的白氏面貌。
本书是欧文·白璧德最重要的批评作品之一,涵盖了作者对圣伯夫等11位法国19世纪重要的文学批评家的详细评述。正如作者自己指出的那样,研究这些重要的批评家最能引导我们触摸19世纪的思想内核。白璧德用他凝练的写作向读者展示了19世纪法国思想运动的脉络,更重要的是,他有理有据地将这些批评家活生生地带到读者面前,例如,他的详细分析使一些批评家逐步摆脱了“浪漫主义”这一唯一标签,他让我们看到了浪漫主义包裹下的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是如何体现在圣伯夫式的人文主义之中的。他试图让人们了解这些批评家身上的复杂性,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在19世纪大行其道的浪漫主义思潮如何同其他思潮结合变异,以及这些思潮是如何影响文学创作、社会风气和政治运动的。白璧德在本书中的尝试不仅为文学批评研究提供了模范样本,更为思想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巧妙的入思路径。本书虽然是作者在哈佛大学教授法国文学课程的重要成果,但他在书中的分析和见解仍延续了他一贯以来对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柏拉图所谓“一”和“多”问题的思考。通过此书,我们不但能够深入了解百余年前美国新人文主义领头人是如何尝试解决“一”和“多”这个困扰西方思想史两千余年的难题,或许还能从他的解决方案中提炼出应对当下自身困境的有益建议。目录(滑动阅读)
前言
第一章 斯达尔夫人
第二章 儒贝尔
第三章 夏多布里昂
第四章 向圣伯夫过渡(维尔曼—库辛—尼扎尔)
第五章 圣伯夫(1848 年前)
第六章 圣伯夫(1848 年后)
第七章 谢勒
第八章 泰纳
第九章 勒南
第十章 布吕内蒂埃
第十一章 结论
附录 批评家名录
人名索引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欧文·白璧德(Irving Babbitt,1865—1933),哈佛大学比较文学教授,美国知名文学评论家,新人文主义领军人物。白璧德强调教育及人文关怀,反对科学功利主义与泛情浪漫主义。著有《文学与美国的大学》《民主与领袖》《新拉奥孔》《卢梭与浪漫主义》等。梅光迪、吴宓等都曾受教其门下,深受其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于回国后创办《学衡》杂志并创建学衡派,成为中国现代文化中的一股重要思潮。龚世琳,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美现代思想史、文学与思想史研究。
本书是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奠基之作,也是白璧德为人文学科存在之意义竭力发声的一部力作,其中关于人文学科高等教育以及学术研究之困境的揭露与讨论,于当下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本书是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的最终完成之作。白璧德从政治哲学入手深刻地探究了人之内在生活的真理,从而完成了他的新人文主义思想。
本书是白璧德的最后一部出版作品。白璧德从之前的演讲稿和评论文章中选出八篇进行整理,使其彼此呼应贯通,最终集结成书。作者在该书中以探讨文学创作批评为主,寓教育、宗教、政治等各方面批评思想于其中,重申了关于“人文主义”的诸多重要问题,并对某些质疑之声做出了回应。
本书是白璧德生平著述中的唯一一部译作。在本书附文中,白璧德将东西方的文化与思想进行对比,揭示出佛教对于人之内在生命真理的重视与实践,并指出其中道学说具有人文主义特点。
充分展示了白璧德作为一流思想家和文化批评家的品质,这些文章涉及主题非常广泛,跨越白璧德整个学术生涯。本书充分展示了白璧德作为一流思想家和文化批评家的品质,这些文章涉及主题非常广泛,跨越白璧德整个学术生涯。
充分展示了白璧德作为一流思想家和文化批评家的品质,这些文章涉及主题非常广泛,跨越白璧德整个学术生涯。充分展示了白璧德作为一流思想家和文化批评家的品质,这些文章涉及主题非常广泛,跨越白璧德整个学术生涯。
本书将德国文艺批评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所探讨的诗画界限问题进一步推向深入,分析了文艺复兴以来“伪古典主义”的艺术样式混杂,以及与之相反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样式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