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兴义市顶效街道楼纳村到处是绿树繁花,一片生机勃勃,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
3月17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贵州考察。消息传到楼纳村,村民们聚在一起,畅谈如今的好生活。
楼纳,在布依族语言里意为“美丽的田坝”。2011年习近平同志来到楼纳村考察,勉励该村再接再厉,更上层楼,把布依族新农村建设得越来越好。十四年来,楼纳村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感恩思进、感恩奋进,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用勤劳的双手绘就了美好生活画卷。如今的楼纳村,产业更加兴旺、环境更加优美、乡风更加文明、治理更加有效、组织更加坚强、日子更加红火。
忆往昔,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我看到新闻非常高兴和激动,这也让我想起当年总书记来到我们楼纳的情景,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给了我们动力,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下,村子发展得越来越好了。当年总书记问我想做什么,我说想开农家乐,愿望也在当年就实现了。”3月1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楼纳村原村常务干部查连香激动不已。
楼纳一角 图/杨俊碧
“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总书记说的话,总书记的嘱托给我们很大动力,村两委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种养业、餐饮业、旅游业等,村民就业岗位增加了,乡村旅游也搞起来了,百姓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提上去了,楼纳发展得很快很好。”楼纳村原党总支书记黄定品回忆道。
看今朝,产业更加兴旺。
十多年来,楼纳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紧紧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布依族文化优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宽阔的马路旁,民族特色楼房整齐排列;产业基地里,村民忙碌的身影干劲十足。
楼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再安介绍,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楼纳村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聚焦耕地资源,规划“旱地烟果草、水田花菜稻”两区六产布局,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先后引进绿缘花卉、东丰植物园、弘承公司等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还被认定为第三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
楼纳花卉基地 图/杨俊碧
“我在这个基地务工已有十多年,主要负责挑选花卉、打包、装车,现在每月工资有3000多元,土地流转还能有租金收入。而且这些花销往全国各地,做起来也很有成就感。”在绿缘花卉基地务工的村民王尚灿感慨道。
近年来,楼纳村还结合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和现代化农业、观光农业,村民们有的成为产业工人,有的吃上了“旅游饭”,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小康之路。
“楼纳是个好地方,好山好水好风光,农民过上好日子,感谢政府党中央……”在楼纳村小广场旁,吴荣忍在自家农庄门口惬意地唱起山歌,歌颂党的恩情。2018年,吴荣忍将房子改造成农庄,做起餐饮、住宿生意。“第一年就挣了七八万元,当时我就决定不再外出,村里发展越来越好,在家就能赚钱,只要努力,好日子还在后头。”如今,她不仅翻新了房子、买了小轿车,还加入村里的歌舞队,村里搞活动时便登台表演,生活满是幸福与欢乐。
楼纳村夜景 图/张霆
如今,楼纳村发展种植烤烟3102亩、精品水果1600余亩、水稻1250亩、优质蔬菜1000多亩、牧草养牛600亩左右、花卉220亩,已构建起“两区六产”格局,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还吸纳了大量村民就业,激发了创业热情,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兴文化,厚植历史文化底蕴。
楼纳是一个布依族村寨,有着“布依族高台舞狮”“交手唢呐”“联手二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三月三”“开秧节”“六月六”等布依族传统节日。2014年9月,楼纳村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在发展过程中,该村充分发挥布依族文化优势,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我们建设了村史馆、文化广场等,还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将舞狮、唢呐等排成节目展演,通过文艺活动等形式展示和传承民族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陈再安介绍。
楼纳村军民同心民族文化广场 图/胡云江
在楼纳村军民同心民族文化广场,村民们闲暇时聚集在一起,悠闲地唱着山歌、拉着二胡、跳着舞,赞美着楼纳村如今的变化,歌唱着楼纳村的幸福生活。
村美、民富、产业兴,楼纳村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贵州省生态村”“贵州省文明村”“贵州省森林村寨”等称号,同时,楼纳村成功跻身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行列,借助民族文化资源,吸引八方游客,农家乐、民宿等旅游业态蓬勃发展,让村民搭上了旅游致富的快车,处处洋溢着蓬勃的发展活力。
春到楼纳 图/张德厚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贵州考察,让楼纳村民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大家纷纷表示,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把乡村振兴搞得更好,努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文/黔西南日报融媒体记者 杨朝敏 单微 王国珍)
来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